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百姓生活 > 正文

《中国科大报》490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九寨沟大学研究生院

发布日期:2015/12/11 9:05:53 浏览:568

本报讯在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此向学校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对科研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此次,全国共评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8项。
“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是由我校郭光灿、段路明、郑仕标、周正威、张永生等人针对量子信息技术若干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他们共发表SCI论文153篇,SCI他引452次,主要发现点是:1.在国际上首创概率量子克隆原理,为有效提取量子信息提供新的途径。2.在国际上首创量子避错编码原理并已被美国学者在实验上所证实。3.量子处理器是量子通信网络和量子计算的基本单元,消相干是其研制中的主要困难,提出一种易于克服光腔消相干影响的量子处理器,可以在量子信息技术上发挥重要作用。法国巴黎高师学者在实验上已证实其原理的正确性。4.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信道编码的量子密钥分配新方案,它具有显著的优点。5.发现奇、偶相干态的奇异非经典特性;首次在实验上证实纠缠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复杂度;提出非破坏性量子质询新方案,使成功效率达100%。(科技处)

两院院士评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我校一项目榜上有名

本报讯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582名院士投票评选的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已于1月12日在北京揭晓,我校“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项目榜上有名。
我校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在量子通讯实验中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2003年5月23日《物理评论快报》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2003年5月22日《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我校教授潘建伟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合作者关于任意纠缠态纯化的研究论文。
在1月1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向入选项目承办单位颁发证书并对入选项目进行了精彩点评。
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涵盖了2003年我国实施的一些重大科技工程成就和生物、材料、能源等重点前沿科研领域的突出成果。其中,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排名首位。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等也都入围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新闻中心科技处)

学校召开会议部署本年度党委和行政主要工作

本报讯2月18日下午,学校在水上报告厅召开会议,部署本年度学校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主持会议,党委书记郭传杰、校长朱清时分别部署了学校党委和行政主要工作,在校校领导、秘书长、校长助理,各院、系、直属单位和机关各部、处、室负责人,部分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郭传杰首先结合本年度党委工作的指导思想,从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与作风建设等七个方面部署了本年度党委的主要工作。郭传杰强调,首先,党委要加强学习,把握全局,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协调地发展;在各项工作中要做到有序适度、统筹协调。各级组织和领导班子在机构改革中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机构改革的顺利推进。第二,要加强战略研究,高度重视并尽快做好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件大事。要发动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工作,发挥全体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力量,集思广益,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第三,继续做好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郭传杰指出,要以人为本,依靠人,为了人,了解人,理解人,关心人;加强机制与创新文化建设,做到办事有章法,创建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要高度重视安全和稳定工作,为一流大学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朱清时着重从十个方面部署了本年度的行政主要工作,强调学校今年将着力推动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透明化。朱清时指出,要做好一期“985工程的总结和二期985工程的规划与组织实施工作;以学科专业规划、人才队伍规划、园区规划、教育教学规划为主要内容,制订好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依托中科院的优势,切实推进“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的贯彻落实;按照高水平、国际化的标准建设科研平台,确保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年内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朱清时还就教学改革、招生工作、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凝练科技目标、科研平台建设、财务预算制度和全成本核算制度电子校务系统建设等作了布置。
许武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今年是我校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极为关键的一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对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全体党政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的重大考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及时将本次会议精神和年度党政主要工作传达到全体教职员工,并据此安排好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党政办)

集中力量抓好重点
2004年学校要做好的10个方面的工作

本报讯2004年,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学校将集中力量,着重做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1、推动中科院第四次科大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对学校的进一步重点共建,做好“985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继续做好“十五”“211工程”和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建设工作。
2、加强战略研究,完成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明确今后10到15年的奋斗目标、战略思路、实施步骤、工作重点和配套改革措施,为长远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法规依据。
3、认真组织实施探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模式、新内涵工作,在研究院所集中地区建立相关窗口和基地,发挥我校在中科院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4、完成校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强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和激励政策;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确保生源质量;初步完成继续教育学院从管理机构到教学与管理相结合机构的过渡。
5、进一步凝练科技目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结构调整,整合科研力量,优化科研布局,提高科研综合实力和学术地位。规范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促进科技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6、大力加强平台建设,抓紧做好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工作,确保能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在年内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的校级实验室建成院省级实验室。
7、加强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把引进和培养人才业绩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的主要指标之一;上半年组织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启动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施重能力、重绩效的三元岗位津贴制度;加强技术支撑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8、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实行财务预算制,稳步推进全成本核算制度,提高财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校产管理工作,推进校产的“数字化管理”,全面清产核资,实行物资领用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数字科大”建设,建立电子校务系统。
9、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著名实验室和一流科学家的联系、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地区大学协会等重要国际高校组织并发挥重要作用,组织好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的各项活动;做好校友会和校友工作。
10、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抓紧组织实施“科大花园”、研究生教育中心等建设。建立教职工作宅和学生宿舍的社区服务体系,实行物业化管理。(本报记者)

图片新闻
1月11日下午,学校举行授聘仪式,聘请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崔尔杰院士任我校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校长朱清时院士出席仪式并代表学校向崔尔杰院士颁发了聘书。
崔尔杰,空气动力学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在国内率先开展航天器非定常气动力和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突破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提出利用非定常激励进行流动控制获得高升力的方法并揭示其机制;建立和发展复杂飞行器外形考虑气动干扰的气动弹性分析新方法;发展涡致振动的非线性振子模型,提出抑制涡致振动的多种途径。领导和主持多项型号关键动力问题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提出建立“地面效应空气-流体力学”的框架设想并对其研究内容作了充实与发展。开拓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应用研究,在结构风致振动、风力机气动弹性和体育流体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创新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校成立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

为了更有效的做好学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学校成立了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
在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6名申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的候选人以及9名从国内外引进的优秀人才的调入资格。6名百人计划候选人分别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倪四道博士、美国加州伯克力分校梁万珍博士、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王光辉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孙宝林博士、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郑津津博士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王俊贤博士。9名优秀人才是:美国IBM公司何继中博士、美国TelcordiaTechnologies公司郝志东博士、中国科学院理论所郁司夏博士、安徽省地质调查局刘贻灿博士、安徽理工大学陆守香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蒋一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刘庆军博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王新茂博士、美国亚特兰大CustomTBT,LLC公司赵睿民博士。

4名博士后获中科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

本报讯经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评选日前揭晓,我校皮雳、苏国锋、王心源、闫文盛等4名博士后获此奖项。
中科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于1997年由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设立,旨在奖励进入中国科学院各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年内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该项奖励基金自1998年开始进行评选,我校迄今已有29人获得此项奖励。(人事师资处)

2003年“百人计划”第一批入选者已到校工作

2003年“百人计划”政策调整后,我校共从国外引进3位“百人计划”项目候选人,他们均已获得“百人计划”入选资格并已全部回校工作。他们分别是理学院从美国Ames国家实验室引进的潘必才教授,工程科学学院从日本电波工业股份公司引进的龚兴龙教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从美国德拉华大学引进的刘世勇教授。(人事师资处)

我校8名博士后获第34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经中国博士后基金会专家组评审和基金会秘书长办公会议认定,我校余嗣明、张季谦、王心源、罗文坚、夏云春、刘国柱、皮雳、孙宇新等8名博士后获第34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资助人数占申请人数的44.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是一种带有补助性质的科研工作经费,该基金旨在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的优秀者,以利于他们在站期间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人事师资处)

我校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全面合作联席会议
共商加强全面合作大计

本报讯为加强校市合作,进一步推进中国科大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推动合肥市“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合肥)科学城建设,2月17日下午,我校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全面合作联席会议,共商全面合作大计。会议由合肥市市长郭万清主持,我校校领导郭传杰、朱清时、许武、程艺、侯建国、李国栋、李定、王东进、鹿明和秘书长汪克强,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车俊、合肥市副市长王林建、倪虹、张雪平、姚建铭、雍成瀚和秘书长谢刚等出席会议。
郭传杰在讲话中指出,合肥科学城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根据合肥市特有的科教资源,在新时期做出的具有远见的重大决策,是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重要举措,科大将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科学城建设。科大要根据路甬祥院长的指示精神,立足合肥建设一流大学,进一步增强为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已经成为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共识。他指出,校市双方应形成一个共同的观念:合肥市的事情、科学城的事情就是科大的事情,科大的事情就是合肥市的事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希望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地加强对科大建设的支持。
朱清时简要介绍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特别是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的建设进展情况。他表示,在合肥市的支持下,学校将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建好,使之成为合肥科学城的一个亮点;同时,今后几年,学校将努力在科研平台和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跨越一大步,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合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人才都愿意来的地方,为科学城建设提高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车俊在讲话中说,科大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省市的发展,表现了对合肥市的理解与关爱。车俊强调,合肥市最具个性和潜在的长远发展优势就在于科教,省市政府把科学城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载体,而科大在科学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科大积极参与科学城建设。车俊指出,合肥市过去在支持科大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今后应“更加积极,立足长远,高看一眼,特事特办”,为科大的一流大学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优越的环境;要把“科大花园”作为合肥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以赴地做好服务。
会上,我校和合肥市就加强全面合作,特别是科大参与科学城建设,合肥市支持“科大花园”建设、水电增容改造等进行了坦诚的沟通、交流,取得了共识和积极进展。合肥市领导表示,将把“科大花园”作为合肥市的重点工程,争取在2月底前全面启动,边报边建,合肥市将在地价、税费减免等方面尽最大可能给予优惠和支持;支持科大的水电增容改造工程。双方一致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全面合作,是合肥科学城建设和科大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现实需求,是加快双方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会议认为联席会议是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并决定进一步完善校市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

要尊重自己的喜欢,不要太功利
——访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教授

“如果只是喜欢跑,而不仅仅是喜欢冲线,那么,是否是第一个冲线并不重要。”在香港中文大学自己的实验室里,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吴奇形容科学研究就像是“长跑”,而自己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什么结果并不是我所关心的。”
在当选院士的当天下午,吴奇教授便获知了消息,但他称自己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当天晚上,回到家中的他甚至没有将消息告诉自己的太太,“到了晚上,很多朋友和同事打电话来祝贺,太太很奇怪,起初还以为是因为我前不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缘故呢。”
谦虚、低调的吴教授谢绝了很多媒体的采访。“成为院士就是一种荣誉,就像获得别的奖一样,都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而且,“成绩不仅属于我,而属于所有曾经和正在我的实验室工作的人,还有培养过我的中国科大的老师们。”因此,吴教授和家人并没有过多的庆祝,倒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在第二天送来了一大束鲜花。
1955年生于芜湖的吴奇,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1987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博士学位,其后留校继续作博士后研究。1989年,他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前往BASF公司开展合作研究,1990年至1992年又获BASF公司聘用任研究中心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1992年夏,吴教授离开德国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现为该校化学系讲座教授和物理系荣誉物理讲座教授,1995年受母校召唤,同时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和选键重点实验室教授。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吴教授研究的高分子领域都显得高深,但毫无疑问,他的研究在国际上已具有较大影响,他的实验室首次在实验上观察到在热力学平衡状态下,高分子单链可以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曲成均匀小球,其基于简单的结构模型所建立的有关纳米粒子稳定的“安-吴作图法为胶体粒子的大小和稳定剂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定量数据分析方法。1999年,吴教授当选美国物理学会院士,还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等一连串的奖励。
在考上大学前,吴奇教授曾做过5年民办教师。他非常看重这段经历,“因为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成功,吴奇认为,首先因为喜欢,然后是坚持,“就像长跑一样,真正有兴趣、喜欢它,并不断地坚持,才能成功”。现在,吴教授在中国科大仍带了几名博士,他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都很年轻,一流的聪明,并受着世界一流的训练,与世界的同龄人相比,什么都不输,但往往由于功利,输在志气上”。“做科研不是以论文发表多少为标准,而是要围绕问题来研究,不管是理论问题还是实际问题,
只要你解决了,你就又向未知世界进军了一步,你就会快乐。”吴教授的话语透露着大师的风范,情真意切。
吴奇教授每月回科大一次,讲学和指导研究生。当他再一次回到科大时,他已是科大一名新的院士和新的骄傲。但谦虚的吴奇教授希望自己“做的研究能够多解决一些问题”。他正抓紧时间朝着既定的目标冲刺。(宣传部)

我校三门课程入选教育部“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本报讯日前,教育部“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公布,我校陈国良教授的“并行计算”、李尚志教授的“数学实验”、霍剑青教授的“大学物理实验”3门课程入选。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用5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始于去年。按照教育部要求,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6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由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2003年,教育部计划建设150门左右精品课程。经过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专家会议终审、课程公示,494门获推荐的课程中,151门脱颖而出,入选“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教务处)

我校1067名同学喜领国家助学贷款
贷款总额达587万元

本报讯寒假前夕,我校首批1067名经济困难同学顺利办理完各项手续,如期拿到了农业银行提供的2003年度国家助学贷款。本次贷款发放总额为587.75万元,是历年来最高额度。
2003年12月1日,学校与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签定了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并联手迅速为申请贷款的同学办理有关手续。由于接近学期末,学生面临考试,学生工作头绪纷繁,时间尤其显得紧张。学生处统筹规划,在充分做好工作安排的基础上,提前发放了工作通知和贷款有关材料,加班加点审核学生提交的材料,录入和整理贷款手续各项数据,在短短一周内完成了贷款材料的初审,并督促银行尽快与贷款学生签订合同。贷款合同在两周内基本办理结束。(学生工作处)

“助教”是教授
——潘必才教授访谈录

编者按:理学院潘必才教授,“百人计划”入选者,下学期将主讲量子力学,为上好这门课,本学期主动担任吴强老师讲授的量子力学课辅导,我们觉得潘教授这种认真对待教学的态度难能可贵,如果科大中青年教师都能有这样的认真态度,科大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采访潘教授的想法源于无意中听说的一个故事。2系吴强老师上的量子力学课上,每堂课都有一位“助教”在听课。开始,同学们都以为他是一位研究生,后来,当知道他真实的身份时,都大吃一惊——大家都没想到给他们作习题辅导的这位“研究生”竟然是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教授。一位教授为什么愿意承担一般由研究生所作的任务?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潘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了采访。
严格来说,这并非一次正式采访,而更像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我的问题简单直白,而潘教授的回答则谦虚朴素。下面就是经过整理的访谈记录:
问:您怎么会作量子力学课的助教的?
答:2系要求我明年开量子力学课,而我以前并没有教过这门课,按理学院的有关规定,年青教师在第一次主讲重要的基础课程前,最好是先听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课,并主辅导该课程。于是系教学办公室建议我这学期先去听听课,为明年开课提前作准备,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接受了。我现在在听吴强老师的课,给学生作辅导。
问:现在很多老师,包括一些留校博士,大都不愿意做助教,都想独立开设一门课程,觉得助教应该是一些硕士研究生干的事,您作助教是不是与您的身份不符?
答:科大现在是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学习别人教学的长处与自己的身份没关系。教好一门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学得好的人未必都能教得好,能做一些科研工作的人也未必都是称职的教师。要教好课,不仅要正确理解授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授课与做学术报告不同。学术报告的时间短,可讲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授课,尤其是大课则很不相同。授课的内容多并彼此关联,需要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计划,并实施到每次课上,这也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向有很好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问:根据您听课、带课对科大现在学生的了解,您觉得现在科大学生的学风如何?
答:现在有些学生成绩不好,就埋怨老师水平差,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你想想,有的学生考试只考十几分,这到底怨老师还是怪学生?
问:现在科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不少,而且,学生普遍反应压力大,感觉比较压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现在,我感觉对科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摆正心态!科大学生生源质量较高,可以说入学前都是各个中学的尖子,对于自己的将来期望过高,再加上社会舆论也一再捧我们的学生,称他们为天之骄子。天之骄子那是在中学,在大学里,在更高水平竞争下脱颖而出的才是天之骄子!所以,学生应该注意调整心态,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能力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其实,在社会中,大学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的成功几率远远大于成绩优异者。这就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启示,在大学里,成绩不如别人,不要产生挫折感和压力,将来在社会
上,你仍然有机会超过别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因为,科大要培养出一流的科技人才,但首先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大学学生。
问:科大学生出国风气很重,很多人为了考托福考GRE而放弃上课,你对此有何意见?
答:应该说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首先在出国前,学生要明白,自己出国的优势是什么,难道就是英语水平高?我想不会,因为在美国你的英语水平很可能还不如那里的中学生。外国大学看重科大学生的理科功底和科研能力,而并非注重你的英语水平。所以,我觉得科大学生要想出国,还是要先打好自己的理科功底,这样,才不至于舍本逐末。
问:您是从国外回来的,你觉得科大距离国外一流大学的差距有哪些?您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我觉得从现在情况看,科大和中国的其它大学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只是个远大的目标。因为科大距离国外二流大学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这不是哪一个方面的差距,而是一个综合的差距,比如说硬件,这涉及到经费投入的问题,很显然,这种投入的先天差距是难以弥补的。比如说管理水平,国外一流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高水平的管理模式,这需要历史的积淀,这不是照抄国外大学的规章制度就能解决的。再比如,教师队伍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在这里,我想提一点建议:科大以后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掘利用本校的人才资源,科大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才,只要给他们一定条件和空间,他们会给学校带来丰硕成果的。学校不仅要感情留人,还要待遇留人。科大学生压力大,其实科大教师压力也不小,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有教学任务,要努力申请科研经费、要发表论文,此外还有子女教育和就业上的压力,所以科大要给教师解决其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为科大做出贡献。(理学院供稿)

我校召开招生工作会议
2004年本科招生工作全面启动

本报讯2月23日下午,学校召开招生工作会议,部署本年度本科招生工作。会议由副校长程艺主持,校长朱清时到会并做重要讲话。校领导李定、鹿明,秘书长汪克强、校长助理窦贤康以及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朱清时校长指出,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和投入下,我校的本科生源质量一直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这也是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根本基础。他希望大家在总结、吸取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今年的招生工作做好,学校将加大为招生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的奖励力度。
程艺副校长对今年的招生工作做了布置。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院系负责的招生格局保持不变;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校领导直接参与招生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源基地等。
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就下一步开展的主要工作做了具体安排。
2004年,我校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计划招生1860人。(学生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的暂行规定》出台

本报讯新学期伊始,学校出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暂行规定》要求:校级领导干部原则上每学期要确定1—2个调查研究选题,每月抽出1—2个工作日在校内开展调查研究,全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到院系等基层单位调查研究的时间,原则上每月不少于2个工作日,全年不少于20个工作日;副职领导每月不少于3个工作日,全年不少于30个工作日。各学院、系部等单位的领导干部,应参照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要求,建立并落实调查研究工作制度。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和上级机关的重要决定和
工作部署及重要会议精神在学校的贯彻落实情况;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重要工作部署及重要会议精神在各基层单位和部门和贯彻落实情况;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事关本单位、本部门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其他问题;基层单位和师生员工对学校计划出台的决策、制度和政策的意见与建议;师生员工对学校和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其他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和本单位、本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及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和相关政策等等。
《暂行规定》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建立调查研究工作档案,记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时间、对象、内容和方式等。领导干部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课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和工作研究论文,形成调查研究成果,并促进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本报记者)

朱清时校长做专题报告论创新能力培养

本报讯2月15日上午,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联合邀请,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礼堂为近1800名师生做了题为《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鹿明主持。
朱清时校长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经历,就如何成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构成、国内外教育体系对比、我校教学改革等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少走弯路,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取得更大的成功。
朱校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具备创新能力,除了需要基本的知识积累和智力训练外,更需要培养和具备在复杂情势下抓住要害、找出办法的能力,并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
朱校长认为国内外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各有利弊,国内教育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较强,但灌输较多,学生较为被动,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他以MIT等为例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的优点,以及个性化、跳跃式学习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朱校长希望同学们转变观念,注意分析推理、语言、形象思维、动手、直觉和洞察力、与人相处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经常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保持最佳状态,善于集中注意力,珍惜并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勤于动手实践,全面培养和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朱校长表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将继续吸收国内外教育体系的优点,倡导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创造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
最后,朱校长热情回答了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工部校团委)

侯建国吴奇畅谈“理想、奋斗、成才”

2月18日晚,侯建国、吴奇院士在西区学生活动中心礼堂围绕“理想、奋斗、成才”主题与近500名学生进行了亲切的座谈。
座谈会上,两位院士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求学工作生活经历之后,便开始回答同学们的自由提问,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诚地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侯建国和吴奇院士都认为自己很幸运,抓住了很多机遇。他们认为机遇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抓住机遇则要凭实力,要进行正确的选择,要确定一个努力的目标。确定目标时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不能太功利,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才会有劲头,才能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才会有成功的可能。目标确定后,还要一步一步地把想做的事做好,这样才能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对于同学们关心的专业选择,研究方向如何确定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这个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大学本科阶段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生阶段,重点学习的是研究方法,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好的导师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两位院士在回答同学们有关出国深造的问题时指出,首先不反对出国,其次他们告诫同学们,如果你没有坚定的追求,即使国外有大舞台,你也没有机会上去唱戏,当然更不可能成为主角。另外,不出国也可以成才,哪里有机会,就到哪里去,只要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教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在谈到“做人”和“治学”的关系时,他们认为二者缺一不可,首要的是做人,其次才是治学。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他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积极努力。要用“合作”的办法,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处理好人际关系。
持续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学工部学生记者徐燕)

我的DV我的生活
李秀丽

利用数码摄像机、个人电脑等简单的设备,学生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拍摄,自己配音、后期制作,让DV展示我思想的火花,让DV表现我多彩的生活。
自2002年10月第一届校园DV大赛开赛,到2003年12月第二届DV大赛截稿,由参赛选手自己一手制作的原创性DV已达30部左右,这在国内尚属少有,在科大这样的一所理工科大学更是史无前例!
早起步,早发展
DV作为一种新现象和新事物,是在近一年内迅速蓬勃的发展起来的。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一系列电视媒体竞相将目光投向DV,纷纷着力于开办DV栏目,系列资源链已经形成,但是DV节目仍处于一种稀缺状态。
“谁起步早,谁就有更多的可能成为潮流的影响者甚至领导者。”科大科级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老师把目光投向了DV,作为中国大陆校园DV起步较早的院校,通过大家的努力,它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3年5月,安徽电视台举办的首届DV公益广告大赛中,科大赛区是入围作品最多的单位!同年8月,中国纪录片专家冷冶夫来我校观摩部分作品,高度评价了科大校园的DV的现象及其前景。
科大蓝鹰机器人足球由于起步早等原因在全国赛区联夺冠亚军荣誉,科大DV能否引领潮流呢?或许她理工科的背景会影响DV的进程,但是我相信DV的天空必定万里无云。
我的DV我的生活
首届校园DV短片大赛是在2002年10月开始举办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极高,参与面也较广。在全校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学们纷纷放下手中的课本,拿起数码摄像机,“嚓、嚓、嚓”拍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参赛选手自己组成团队/剧组,自编自导自摄自剪,整个流程可以正和学生各方面才能,发现和发展各方面特长的学生,为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数字技术和团队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展示的平台。《来自我心》的制作者邓磊在给主办方的文本稿中提到:“我衷心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你们给予了我机会,让我做一些平时自己想做却没有条件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新东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受益良多!”《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制作者吕剑在采访说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最大的是在影片的技术处理上,我学会了怎么吧我整体结构,怎么处理细节,……”
在校内,DV大赛为在科大校园内营造人文气氛,为繁荣校园文化都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校外,DV作为视觉资料,它的传播势必伴随着对于中国科技大学整体形象地做直接的宣传,势必成为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认知我校文化的一个风景靓丽的窗口。

从南极到西沙
赵三平

环境变化通过各种“语言”在地球历史的教科书上留下蛛丝马迹,这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语言,期待着那些对科学本身怀有浓厚兴趣或对诸如“全球走向”此类问题忧心忡忡的人们来竭力解读。人类涉足南极洲两百年来,这块冰雪圣地带给人们的惊奇以及对于人类自取灭亡行为的善意警告,是足以与人们因之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给予的热切关注相抵的。
西沙群岛与南极恰恰相反,她没有皑皑白雪和憨态可鞠的企鹅,有的只是炎炎的烈日和振翅长空的各种鸟类。但是毫无疑问,环境的变迁必然以多种奇妙的笔画,同样在西沙群岛地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南极以冰雪尘封了大地万年的呼吸,而西沙群岛则以热带珊瑚的肢骨刻写了史外气候的“世态”“炎凉”。
所幸,人类从不满足于仅仅了解事务的片面,他总是以从各个角度攀上科学高峰为骄傲。我们极地环境研究室即是这样一只从不望峰息心的登山队伍。在如林的南极科研队伍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导师孙立广教授和师兄谢周清博士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南极长城站附近湖泊沉积物中,Sr、Ba等八种元素与生物指示元素P有特殊的组合共生关系,具有指示沉积物生物来源的重大意义,并由此推演出了3000年来南极洲企鹅数量的波动。这一成果,直接将他们送上了南极科研的高峰,被《Nature》审稿人评为可能引发一个研究领域热潮的创新性成果。
我们在南极优秀的工作给我们此次西沙考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给了我们充足的自信心,我们是在我们熟悉的河道里,撑我们自己驾轻就熟的船儿。另外,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我们坚定的科学信仰:坚持真理,毫不动摇。
为期39天的考察是在紧张和劳累中度过的。正如孙老师所说,“我接过考察队队旗时,心情非常沉重,我们非常担心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我们需要的样品,能够真实反映西沙群岛气候变迁的沉积样品。我希望我们能在像南极一样幸运”。当我们翻开东岛牛塘的表面,层次分明的湖底沉积物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孙老师非常轻松地告诉我们,“我们解决了最大的困难了”。那一天,我们身体上很累,但我们非常心情非常轻松。
当然,在保证我们成功的同时,我们更乐意尝试新的方法,就像一个登山运动员,他会选择更加险阻的道路。实际上,西沙群岛不同于南极的特殊性,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譬如高温多雨导致的分解和移动,譬如我们能不能剔除牛粪的干扰等等。不过,我们极地室似乎非常盼望西沙工作给我们的挑战更多一些。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克服任何的科学困难,困难给了我们在打倒他的那一刻相视微笑的机会。

毕业生就业指导

毕业生如何接受用人单位的当面考核

用人单位当面考核毕业生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供需见面”或“招聘会”上交谈;一种是用人单位约定时间、地点当面考核。不管哪一种形式,对毕业生来讲都是能否应聘的关键,要注意做好面试前的准备,做到从容上阵。
第一,对用人单位要有个概括了解,如单位性质、设备技术水准、地理位置、产品、人员结构和发展远景等,防止盲目应试;
第二,根据用人单位情况及他们对毕业生的要求做好专业技能准备;
第三,对自己有个准确估价,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最好准备一份书面简历以及有关证书、奖状;第四,接受面试时要专心听取主考人提问,回答要简明扼要,切忌离开主题夸夸其谈。要注意抓住主考人思路,注意临场发挥,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不要慌张,老老实实说明自己不解或忘记了;
第五,不可忽略服饰仪表,注意整洁大方。

哈佛-燕京图书馆
张允熠

哈佛-燕京图书馆原名为“汉和图书馆”,“汉”是中国,“和”即日本。1965年更名为哈佛-燕京图书馆,隶属于燕京学社,经费均出自于霍尔基金,为哈佛大学图书总馆的一个分馆。
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不仅在当代欧美各国大学中名列第一,而且在整个西方世界,也以其中文藏书量之多仅排名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之后。图书馆的第一批中文藏书是1879年戈鲲化从中国带来的,所以,至今在燕京图书馆的大厅里还挂着戈鲲化身着清朝官服的照片,以此作为对这位“传薪哈佛”的拓荒者的纪念。现藏书已达100多万册,仅汉文图书就有56万册,期刊6800种。其余为日、韩、蒙、藏等东亚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与资料,甚至还有云南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版本的书籍。中文藏书中不乏宋元明清版的善本、珍本、抄本和拓片等,计善本5000种60000册,其中有宋版15种、元版25种、明版1328种、清乾隆前期之版本1964种,200种孤本、1000余种抄本、500余张拓片,另外还有报纸、微卷和胶片。燕京图书馆对中国地方志的收藏十分齐全,计有3858种。图书馆也藏有中国现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重视对20世纪中国文献史料的收集,如中共党史的长征史实,苏维埃时期、延安时期的报纸和“文革”时期的大字报、传单、红卫兵小报等,其品种之多,保存之好,令人称奇。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斯诺的《红军长征记》的朱德签名本,以及胡汉民、胡适、鲁迅等人的手稿等数十种中国现代史上的珍贵文献。
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历任馆长都是华人,已经退休的哈佛大学总馆的馆长冯彦采也是华裔,他们是藏书专家,同时也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高,燕京图书馆在采购和收藏中文图书的过程中总是本着科学精神优选优藏。我在目录中查到了本人分别于80年代和90年代写的两本书,顿时对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收藏之细由衷称赞。更令人欣慰的是,你在这里做学问,感到比在国内得心应手。因为哈佛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首先考虑的是读者的方便,人性化的制度、人性化的管理渗透到一切规章的制定理念之中。杜维明先生曾向人说过,他们“信奉‘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原则,任何一本书,再珍贵的书,一进入我们的图书馆,就绝对公开,任何人只要办个借书证,就可随便借阅。对于善本、孤本,任何人都可影印。”
确实如此,波士顿地区的学者和毗邻哈佛大学的一些高校的师生常到到哈佛燕京学社借书。有一次,我正走在书库活动书架的廊道里,一位急匆匆的借阅者迎面撞来,定神一看,原来是我校科学史系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的石云里教授。地球之小竟然只在一线之间!几年不见我俩在大洋彼岸的书库里当“书蛀虫”时不期而遇,其意外的惊喜难以名状!
在这里,你唯一感到“不便”的是:你可以背着书包走进哈佛大学的藏书库,但你走出书库时必须让管理员检查一下书包,所谓检查,其实也只是要你自己拉开包,让他看一眼而已。这对于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件尴尬的事,但当你了解到这是一种制度之后,下次便会主动地拉开书包请管理员检查了。
哈佛-燕京的财力和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吸引着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同行,培育和滋补了一位又一位中国学者。在华裔中,除像梅光迪、吴密、汤用彤、梁实秋、赵元任、殷海光、陈荣捷、周一良、张光直、余英时、杜维明、成中英等一批在哈佛获得过硕士或博士学位者之外,一些访问学者也从这里汲取了营养,帮助他们成就了学术事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胡适之、陈寅恪、钱穆等人,这些大师都曾是哈佛燕京图书馆里孜孜不倦的读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美国“当代中国研究”的开创者费正清先生,生前所用的资料大都来源于哈佛-燕京图书馆。英裔美籍的中共党史专家麦克法考尔先生的办公室就在燕京学社卡姆龙访问学者办公室的楼下,我每天上班都路经此处,虽有心拜访,只是来去匆匆,每次都要下意识地瞥上一眼他那贴在办公室门上的英文名字,始终没来得及叩门而入,至今回想起来仍觉是件憾事。读过麦氏《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的人,无不被该书的资料之翔实、论证之严密、推理之精到而折服,但麦克法考尔在写作时几乎没有离开过燕京图书馆半步,他所引证的那些红小兵小报和中央党内文件,就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的藏品之中。
哈佛-燕京学社和哈佛-燕京图书馆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不断地吸引着全球各国研究或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前往那里读书,就是接受一次知识和心灵的沐浴与洗礼!

九寨沟的遗憾(外一章)
吴华宝

九寨沟天蓝树绿水清。人在九寨沟神清气爽心闲。
无须炫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外景地,无须喧哗《西游记》片头那磅礴的瀑布,九寨沟时时在人面前晃动着美,处处向人心田吟咏着诗。到九寨沟而不动情的,不是神仙,就是魔鬼。
五色海、五彩池,缤纷摇曳,哪一个角度看都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一样的美,甚至前一刻与后一刻看,美得也不相同。镜海如镜,水面光滑,岸边的我们有风拂面,却不见水上起半点涟漪,倒影清晰而稳定,五色海、五彩池那眩目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到了镜海的水底竟然凝固了……凝视水底,使人感觉刹那间宇宙安静了下来。
当到达诺日朗瀑布的时候,交响乐般的声音,令我心旌摇荡,于是突发奇想,要去鞋除袜,涉水前行。可是,导游说,水温特低,水下特滑,我犹豫了,犹豫着……终于随大部队离开了诺日朗。回首中,我意外看到一二勇者投足于瀑布中。
离诺日郎愈来愈远,愈来愈远;我开始不安,开始后悔,开始自责!
或许与诺日郎瀑布亲密接触也得不到什么特殊的体验,但是,我却是由于怯懦丧失了一次机会。
如果重游九寨沟,我要看看水温究竟多低,水下到底多滑,因为我不想再留下遗憾。
故乡的小溪
我站在故乡的小溪畔。
小溪很小很小。夕阳下,粼粼波光好象闪动着缺乏自信的眼睛。微风吹皱了水面,好象村妇的细碎小步,缓缓前行……这小溪,是孱弱的生命啊。
但是,小溪知道(我也知道),小溪前面就是大湖,大湖前面就是大江,大江前面是大海、大洋。
小溪的心底立着风暴,小溪的心底树着坚强。她缓缓前行的时候,没有忘记滋润两岸的土地,也时时集合其它的小溪、小池、小涧、小潭……
可能由于对两岸付出太多,她到不了大湖,但流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凄美;可能跨过坎坷越过干涸,她到达大湖乃至大海。
在聆听大海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听听其中的小溪的声音。

校园的巴士
王琪民

我住在东区,上班在西区,每天乘车上下班,开始我并没有感到有特别之处。
但是,从那天起,我便关注起校园巴士来。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去西区上班,听见一个学生说:“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车!”,语气中透着自豪。在学生边上的人,可能是家长或校外的客人,朝前望着,我也随着他的视线看去,看见候车亭边的的校车,车身上绘着彩绸图案并写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很整洁,很漂亮。我紧走几步,上车刷了卡。车箱整洁,车窗明亮。时间还早,司机师傅正在静静地等待着师生,不知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于是浮想联翩。
其实,学校的班车早就有了,不过早期车比较少,只让教师坐,学生只在人少时才能坐,但随着科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学生也扩招了,校领导决定成立车队,车多了,车新了,同学们也可乘车上课了。
校园巴士刚开始运行时,车队就周密地制定了运行时刻表,在校园网上公布,为了使师生都清楚地记住发车时间,还印了小册子,广泛散发;还记得,那时总看见司机班的领导、调度和老资格的司机常常跟车了解客流情况;不久,他们又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乘客意见,借以不断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很快班车间隔调整得合理、班车按照候车亭的时钟准时出发,即使有时需要绕道,师傅们也尽量正点到达各站,保证了师生上课时间;车厢总是打扫得很清洁,去年“非典”期间,还天天为车厢消毒;为了年长的教师有座位,车厢中前排的椅子上用红字写的:“教师专座”……总之,该考虑的都为师生考虑到了。据了解,校园巴士每天发车130多班次,2003年1月至11月对刷卡次数、投币和凭月票乘车的统计有1719324人次,工作量还是相当重的,能做得这样井井有条,真得感谢司机班的师傅们!
说到服务,我们每个人都在服务,管理人员要为师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学生毕业后要为社会服务。只要每人多为服务对象想一想,办事的效率想必会大大提高,服务质量会更好。设想如果都像校园巴士一样认真、一样实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肯定会上一个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车厢的前面,有03009的学生写的标语,“师长更应该坐下”,谦恭、礼貌。在西区教室也看到他们写的类似的标语,如“消除白色垃圾”,“环境和心灵同样需要净化”等,虽然,这只是学生的一种宣传形式,但是,如果人人认同、蔚然成风,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实际上,现在学生们上车能相互礼让,并请教师先上,老教师上来还有学生让座,许多教师会笑着婉言谢绝,那气氛相当温馨。
校车还是一个流动的会场,关心学校的师生们,在车上谈天,关心科研、关心教学、关心教代会……我想,如果领导们有空,不妨多坐坐校园巴士,可能会了解到更真实、更鲜活的意见和建议。
在校车上,还会常常碰到已经退休了教师,他们从东区或北区去西区,问他们做什么,有人是定时参加研究组的seminar,为年轻教师的科研扶植一把;有人是返聘上课;从交谈中,我感到了这些老师对母校的情、对科大的爱。建校以来,几经坎坷,又能几次重新创业,使学校立于高水平大学之林,渗透着他们的多少心血啊!
想到这里,我明白了,那位学生为什么说话时特别自豪。我们有多么好的的老师、多么好的司机师傅、多么好的学生,多么好的校园巴士啊!
校园的巴士是一条亮丽风景线。她像一条流动的彩练,把镶嵌在绿色都市上的几颗宝石:科大东区、北区、西区、南区连接起来;她也像一个五彩缤纷的橱窗,看出了学校的进步历程,显示了师生们爱校如家的情怀;展现着一个生机勃勃的科大。我爱校园巴士。

心理成长工作坊

微笑成长
——写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诞生

开学的日子,中心很忙。一番整理清扫之后,阳光明媚,洒在中心光可鉴人的地板和墙壁上,也洒在来来往往同学们的脸上。
中心书桌一本新书引来了不少同学的目光,那书的名字叫做《微笑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去年一年,中心的日程忙碌而充实,随着与同学之间了解、互动,大家都觉得,理论是灰色的,我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咨询中所见所想却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相对于科大的同学来说,同样的环境,相近的疑虑,使许多同学反映出具有共性的困惑和难题。通过一本针对性、可读性、操作性都比较强的书,也许我们能将自己作为心理辅导老师的关爱带给更多的人。
此念,成为这本书诞生的萌芽,也奠定了整本书基调。我们尽量摈弃那些被一本又一本书反复阐述的理论,打破了以往案例的惯用写法,远离剪刀 糨糊的跳跃式操作,每个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用同学能够接受的语言风格,踏踏实实给出比较有代表性且操作效果显著的案例,它们包括课程的组织方式,心理调研报告,典型问题讲座,团体辅导个案,晤谈个案,治疗个案等。主编孔燕精心架构,合理分工;各位老师整合自己的记录,想法和经验,形成初稿。然后是不断的协商、修改,调整。
书在年前出版了,孔老师兴奋的打电话告诉参加编写的老师,她的好心情中内容丰富,包括她成功说服出版社换掉样本那看起来像几何习题集(中心同学语)的糟糕封面,包括出版社对这本书寄予的极大期望,包括同行和同学的赞许和兴趣,最要紧的,以她自己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她也由衷的觉得是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出了一本值得读的书。在这本书里,有一首用于团体活动的歌,我们来看看它的歌词:
一切的感动在我的心头最值得等待的是你的双手
生命的花朵总有起有落我庆幸你并不曾离开我
没有什么更好的语言能形容我现在的感受
寂寞不再困扰着我我的心已经足够
把自己交给我自己掌握去面对这如新的生活
阳光灿烂的街头明亮依旧
也许,这是对心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一个十分感性的表述,它同样也是这本书所希望的,在我们陷入低谷时给予援手,度过难关,同时发现更为自信,更加丰富的自我。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做《一切如新》。(心理教育中心杨映秋)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