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百姓生活 > 正文

457公里出九寨沟记:重温九环线东线上的故事与温情

发布日期:2019/1/12 8:29:32 浏览:1066

来源时间为:2017-08-15

九寨沟便利

白马藏族乡群众手举牌子,把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图据网友

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医生在为地震伤员制定治疗方案。绵阳市中心医院供图

457公里——这是从九寨沟到成都,走九环线东线的距离。

“8·8”九寨沟地震后,灾区6万余名游客和务工人员的大转移,就是沿着这条生命线展开的。一路上,各地党委政府和沿途群众爱心护航、倾力相助,让这场空前大转移得以高效有序地完成。目前,游客疏散转移工作已经结束,本报特撷取了几个切片,重温发生在这条路上的故事与温情。

点位1

九寨沟县漳扎镇彭丰村

点位介绍:漳扎镇彭丰村圣地九寨酒店工地占地约1万平方米,距离九寨沟沟口仅约1公里,是沟口附近最大的一片空地,且因有河流隔开工地与山坡,这片工地不易受震后落石影响。“8·8”九寨沟地震当晚,这片工地接纳了约2万名游客和附近居民,是震后九寨沟县最大的游客安置点之一。

从聚集工地避险到平安转移

2万名游客的震后15小时

□本报记者熊筱伟

九寨沟景区乘车进县城,走的是一条夹在群山间的两车道。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多是旅馆、酒店。地震后,这样的布局,成为游客转移的难点。

对于当晚住在景点附近的游客来说,离九寨沟沟口约1公里的漳扎镇彭丰村圣地九寨酒店工地,成了他们的临时安置点。

8月13日,记者来到这处工地,还原地震后15个小时,这片工地上约2万名游客的转移历程。上午11点,守在工地上的只有四川华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杨志兵等4人。“6天前,这儿有20多个工人;5天前,这儿有2万人。”杨志兵说。

变化源于8月8日晚的那场地震。那时杨志兵洗完衣服刚上二楼,地面突然剧烈摇晃,“地震了!”一时间,周边几乎所有人都在往工地赶。

“工地空旷,石头也落不到这儿。”项目负责人任运均第一时间打开了大门。地震20分钟后,贴着不同酒店、旅行社标牌的大巴开始一车一车把人运到工地门口;导游举着小旗,领着游客朝工地内走。附近的村民汤敏记得,地震后约1小时,公路上开始有民兵、村民大声呼喊,引导游客、车辆去工地。地震后3小时,工地内已滞留了约2万人。

但问题很快来了,工地生活设施是按300人设计的。对60多倍于它的2万人来说,如何度过夜晚?

杨志兵和工友、游客一起,搬出了打围用的彩钢瓦,铺在泥地上给游客当床。深夜的九寨沟,风劲而冷,大家又一起搬来木料,点燃火堆。

9日凌晨1点,九寨沟县运管所副所长李勇和游客一样没有入睡。他和同事一道,给县里所有“能运人的”单位,甚至邻近的甘肃相关单位都打了电话。相关单位无一不应允赶来接人。交通单位则传回了往县城道路畅通的信息。

9日清晨8点,一列车队驶抵工地门口。工作人员走下车,招呼游客乘车转移。约半小时后,大巴、中巴等相继驶入,私家车志愿者也不断赶来。彭丰村村支部书记陈立华回忆说,整个转移过程中,没有一拥而上,一直都很有序。

9日中午12点半,杨志兵目送最后一批滞留旅客离开。看着空荡荡的工地,他想起,从游客进入到转移只有15个小时,甚至都没耽误吃午饭。

点位2

平武县白马藏族乡

点位介绍:白马藏族乡北与九寨沟县接壤,是从九环线东线进出九寨沟的必经之地。“8·8”九寨沟地震发生之后,白马藏族乡设立了三个救助服务站,为大量疏散转运人员提供了便利。

游客撤出震区后吃上第一口热饭——

这一天白马藏乡人都开起“藏家乐”

□薛世荣本报记者尹勇

刚送走几十个,又来了上百人……8月9日,位于九环线旁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祖村祥述加寨子,夺博藏情园女老板什梅从未有过这么好的“生意”。

作为绵阳距九寨沟地震灾区最近的寨子,祥述加是从九环线东线进出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9日早上,什梅接到疏散转运人员服务的通知。上午11时左右,九寨沟方向来的团队和自驾游客车队来了。尽管有所准备,但什梅一开始还是手忙脚乱。

刚开始,什梅和村民们为游客提供了方便食品和矿泉水,不久就发完了上百箱。不一会儿,寨子里3个小卖部里的东西也都被买完送完了。

游客还在不断涌来。村民们又在家里煮好鸡蛋、土豆、开水往路边送。这些东西送完后,寨里的人又开始熬稀饭、切泡菜。

能拿出来的全拿出来了,究竟接待了多少人,什梅无法计算。

“寨子里储备的吃的都用得差不多了。有些人家里连泡菜都用完了,这些东西平时够接待一个多月的客人。”什梅说,“还有不少人把游客接到家里安顿,分文未收。”

亚者造祖村扒昔加古寨旅游合作社的杨红也说:“我们寨子里20多户人家也全都出动了。年轻人在路旁招呼灾区来的人,年纪大点的就在屋里烧开水煮东西。”

考虑到地方口音重,村民们还把要说的话写到牌子、横幅上,好让游客更容易理解。

在白马藏乡一下车,黑龙江游客李锦隆一家就吃到了热粥和面条,“看到他们手中举的‘游客你好,你们受苦了,白马人民和你们一起共渡难关’的横幅,心里就觉得暖暖的。”

当记者问起什梅是否觉得亏时,什梅却说:“出门在外谁没有过难处?”

据悉,地震发生后,整个九环线绵阳段共有应急保障服务中心3个、服务站65个、志愿者3000余名、志愿服务站点80余个、疏导服务站50余处,共有超过40000名游客得到帮助。

点位3

绵阳市中心医院

点位介绍:作为距离九寨沟最近的三甲综合性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共收治了48名地震伤员,是转运地震伤员最多的医院。该院目前已做了14台手术。截至8月14日下午,已有近10名病情较轻的伤员出院。

不光救治外伤,还尽力纾解情绪——

为外地伤员端上可口饭菜

□本报记者祖明远

8月14日下午,和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的医生、护士们一一打过招呼,44岁的那文宾在家人的陪同下办理出院手续,计划当晚返回内蒙古。“伤情得到控制了,医生建议保守治疗,我打算回去静养几个月,谢谢四川的医务工作者。”那文宾说。

“8·8”九寨沟地震时,正在景区度假的那文宾受到冲击,腰椎骨折,8月9日下午被转运到绵阳进行救治。作为距离九寨沟最近的三甲综合性医院,那文宾和其他47名地震伤员均被陆续转运到该院。

因为地震伤员所受多为外伤,医院确定将骨科作为收治伤员的专门病区。为此,8月9日,该院在原本已饱和的骨科床位中,腾出27张床,用于收治首批地震伤员。而这27张病床原有患者都表示理解,自愿转入其他科室病区。

地震时,为躲避山上滚下的石头,青岛游客赵华不小心崴伤脚,导致脚踝闭合性骨折。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了两天的治疗后,赵华和医生护士都结成了朋友。令她深受感动的,不光是快速有效的治疗,还有该院提供的具有青岛风味的菜肴。原来,因为来自外地,赵华对四川饮食并不是很习惯。为排解其受伤后的低落情绪,医院专门请了山东籍的工作人员准备饭菜。

临出院时,赵华手写了一封感谢信。“我的伤情不算严重,想尽快出院,把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赵华说。

8月11日,坐在女儿推着的轮椅上,赵华登上前往成都双流机场的救护车,返回青岛休养。

刚刚接收一批伤员,回去休息了一会儿,马上又要准备接收下一批……地震发生以来,为协调床位、收治伤员,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的医生护士一直都在“连轴转”。连续工作了近26个小时后,26岁的骨科护士李婷晕倒在了病床前。醒来后,李婷说:“是治病救人的使命让我咬牙坚持了下来。”

点位4

德阳救助站

点位介绍:德阳市的8个应急救助站是九寨沟县地震灾区游客中转休息的停靠点。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获得食物和一些简单的医疗救助。截至8月14日下午,德阳的8个救助站共计疏散群众10268人,发放矿泉水、牛奶、面包、药品等各类救灾物资,为156人提供医疗服务。

5天疏散一万余名群众

这里的旅途驿站好温暖

□本报记者宋开文雷倢

8月9日下午1点开始,成绵高速公路德阳服务区内的“九寨沟地震灾区游客应急救助站”迎来一辆辆从九寨沟驶来的汽车。

第一批到应急救助站的是5位从重庆自驾前往九寨沟的游客。德阳市民政局工作人员马上热情地迎上去,一边把面包和水递给游客,一边询问他们有没有受伤。“没人受伤,非常感谢。”游客露出笑容。

作为从成都进出九寨沟的重要节点,8月9日,德阳市在成绵高速德阳服务区设立应急救助站。救助站共有6顶帐篷,12张床。

当天下午3点40分,从九寨沟驶出的一辆旅游大巴停在救助站。这是一个有33名游客的旅行团,地震发生时他们正在酒店大厅办理入住手续。8月9日凌晨3点,旅行团从九寨沟出发,到了德阳站才停下来休息。

武汉游客余兰从车上下来,走进了医疗帐篷。她在地震中扭伤了脚,脚踝肿得很高,救助站内的医务人员立即为她进行了应急处置。当得知车上还有人身体不适后,医务人员带着药品走上了大巴车。

当天,在救助站,发放物资的工作人员看见天津游客王拓脚上包了个塑料袋。经询问得知,地震发生时,王拓在奔跑中将鞋子跑掉了。工作人员立马为王拓找来了一双拖鞋。“这个旅途驿站好温暖!”王拓说。

德阳还在市辖区内成绵高速罗江出口,成绵复线高速罗江、什邡、绵竹出口,108国道黄许、白马、广汉交通检查站设立了7个地震应急救助站,积极做好疏散游客的交通保障、生活保障和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点位5

成都东客站

点位介绍:成都是“8·8”九寨沟地震后主要的游客转运地之一。根据交通通达的便利优势,成都市开辟了两个集中转运点位:成都东站客运站和茶店子客运站。其中,成都东站客运站优势最为明显:连接成都市区13个公交线路和1条地铁,同时连接多条铁路线路,成为最为重要的疏散转运通道。在本次转运游客中,成都共疏运游客6250人,其中成都东站客运站有5100人左右。

5100名游客从这里回家

告别,再启程

□本报记者程文雯张明海

8月9日16时15分,一列中巴车队出现在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附近。20辆中巴车上,载着800多人。

他们是首批从九寨沟坐汽车返回成都的游客。457公里的路程,这里是最后一站。

车一到,客运站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就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离开东站,这些游客将由专人带领去往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地,再度踏上新的旅程——回家。

告别,再启程。在刚下车的人群中,车站工作人员胥志敏注意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她正和家人一起整理行李,家人中还有一个小女孩。“这里有矿泉水,还有面包,给孩子吃一点吧。”胥志敏赶紧把食物递了上去。

老人姓董,今年71岁,她说:“有了大家的关心和照顾,我觉得很安心。”

为了做好接引工作,车站工作人员、志愿者从一大早就忙得不可开交:早上8点过开会,调集人力物力、明确责任分工、分配具体任务;紧接着人员到位,转运车辆迅速集结,随时待命;16时15分,引导游客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协调车辆、安排人员;16时30分左右,首批800多名游客有序散去;约1小时后,第二批游客到达车站。

记者从成都市交委获悉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