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百姓生活 > 正文

九寨沟的“新生”与“蜕变”

发布日期:2020/11/17 19:26:59 浏览:387

来源时间为:2020-11-12

位于川西北的九寨沟近日冷风萧瑟,但寒冷天气挡不住游客一睹九寨初冬美景。仅11月10日,九寨沟景区就接待了近6000名游客。

3年前,九寨沟刚刚遭遇一场7级地震,共造成21659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0.43亿元。被誉为“人间仙境”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九寨沟景区遭到严重破坏。2017年11月,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110多亿元、200多个项目……如今,九寨沟生机再现,民生、旅游等产业也提档升级。

因为地震,藏族姑娘娥么嫚工作的酒店刚开业被迫停业。她家在漳扎镇经营了快20年的客栈,也因旅游业停摆关闭,此后很长时间,漳扎镇陷入沉寂。

重建规划出台后,各类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随着当地道路、房屋、供水、污水、弱强电管网等维修和重建项目的完工,九寨沟旅游业逐步复苏。

记者行走在九寨沟景区外新整修的川九路上,看到鳞次栉比的农家乐、餐厅、酒吧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今年9月,酒店重开业,我也从外地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工作。”娥么嫚说。

景区内,游人对七彩斑斓的火花海啧啧称奇。他们很难想到,火花海在地震中一度消失。

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高级工程师肖维阳对记者描述了火花海决堤后惨不忍睹的场景:“偌大的海子顷刻不见踪影,变成一条河道,钙华丘裸露在空气中。”而且,诺日朗瀑布等知名景观当时也岌岌可危。

保护千万年形成的钙华体成为震后生态恢复的难题。此后,国内外著名专家联合制定了以糯米灰浆、震损钙华和崩塌落石等为主要原料的新技术修复方案。“就地取材,最大程度保持了自然本色。”成都理工大学一位科研人员说。

“除了修复,保护也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肖维阳说。如今,钙华体堤坝上,安装了不同的监测设备,各类监测数据一目了然。

三年来,九寨沟地灾隐患点上还安装了400多台自动化监测设备,形成了“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的地灾监测网络体系。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尹国栋介绍,在建的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也充满科技含量,包括智慧管理中心、遗产景观及生态保护国家级综合观测站等。

对于10岁的祁雪瑞来说,进入灾后新建的九寨沟小学,上学变成了特别有趣的事。迈入校门,人脸识别为她在线报到;到了班门口,点击智慧校园电子班牌,就看到当天课程安排;通过大屏幕、摄像头,和其他城市的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宽敞的图书室和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让深山的藏族孩子们充满新奇。

“新建的九寨沟小学配有大量信息设备,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对外交流示范窗口。”九寨沟小学校长赵国富说。

九寨沟县重建办副主任吴剑介绍,九寨沟重建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新建了14所学校、7个医疗卫生项目、1个垃圾分类处理厂等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实现了提升。”

四川九寨鲁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规划了商业娱乐体验中心、高端度假酒店集群等,为游客提供品质一流的度假体验产品,将推动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

明年漳扎镇将建成的九寨沟县第一家商业电影院最让娥么嫚期待:“终于能在家乡看大片了。”

责任编辑:牛莉荣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