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资讯杂谈 > 正文

旅居北京感知美丽中国

发布日期:2016/10/3 13:40:50 浏览:1052

北京到九寨沟,旅居北京感知美丽中国 感知中国、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美丽中国乡村行、建设美丽中国。

在路边,正在下棋的老伯伯被一大群人围着,他们会突然起哄,以至于数米外的小狗都被吓得跳起来躲开。拿着大蒲扇乘凉的婆婆回头瞟了小狗一眼,然后继续扇手中的大扇子。在每天回酒店的途中,我都会经过这一段小路,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老北京。

这是我第三次来北京,第一次在这里生活。之前的北京之旅,我去了些著名的景点,曾体会它们的美。但是,这次在北京,我感受到不一样的美。记得有一次,走路累了,在路边的椅子上坐下休息时,跟旁边的老伯伯聊天,他用北京腔说起他的退休生活,我以“半桶水”的普通话讲我的故事。一个地方,会因为美丽的人而更加美丽。

——香港树仁大学李丽芳虽然我是第一次来北京,但北京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早在高中学习中国历史时,我已经十分熟悉北京,这座著名的古都。在这两个月里,我走进北京的大街小巷,踏足五四大道、卢沟桥、故宫和天安门等地方,追寻往日在书本上看到的历史轨迹。

在追寻的路途上,我感受最深的是北京对于历史的尊重。北京虽然在快速地发展,但这里不是只有高楼大厦,而是把历史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仍然有不少老北京的胡同与建筑物,即使你不能进去参观,从门外立着的标识牌,也能知晓这个建筑的名称和基本资料。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可以再来北京,再踏上另一次的“历史远征”。

——香港树仁大学李思颍

此次北京之行,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与那些在北京生活的老外们的交流。他们有的钟爱中国文化,有的在广阔的山水中探索自身,有的寻找仿佛处处皆有的“机会”。

金发碧眼的他们或走进胡同,在静谧的一角开一家特色小店;或在发展迅速的中关村埋头构想新主意;或在小吃店滋滋作响的炉边咬下一口串烧……不同的发色肤色,相似的是他们都会操着普通话,和中国朋友笑谈着。

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资源丰富、文化交融。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想要了解一种文化,先去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应该是最妥帖的途径吧。

——香港浸会大学容如意

从香港来到北京,三名大学生除了想看看这里的美景,更想了解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

作为在北京短期居留的“外地人”,三名来自香港的女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与在北京生活着的外国人交流、沟通,聆听他们在北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经历。

从她们的笔端流淌出的是对美的发现和对北京深深的热爱。

定居北京17年成“中国通”

李丽芳

大约17年前,大牛(DanielNewham)从英国来到中国当交换生。也许,当时的他从来没想过这一待就是十几年。“大牛”这个名字取自于他英文名字的谐音。在中国读大学时,很多中国朋友把他的英文名Daniel误读成“大牛”。所以,他就顺水推舟,用“大牛”作自己的中文名字。

在中国,大牛完成了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对于中国的四书五经、甲骨文、韩非子、论语等无一不晓。他更加入了演艺圈,从此,“大牛”成为一个为人熟悉的称号。

交换生之旅使他长居北京

1999年9月,大牛第一次来到北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当交换生学习汉语。在英国长大的大牛,来到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感觉一切都好新鲜。交换生计划结束,其他同学都回英国了。大牛放弃回英国完成大学学位,选择留下来。

他说,回英国学习汉语是一件挺愚蠢的事,在中国学习更好。而且,他当时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后来,大牛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完成了文学学士学位。大牛离乡背井,就这样一留就留在北京十多年了。

见证北京变化

17年的时间里,大牛目睹了北京的变化。对他而言,最大的变化是北京的设施。回忆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他说:“北京地铁基本上像个苍蝇拍,一个圈,中间一条线。”而现在的北京地铁线路看起来眼花缭乱,坐地铁可以去很多地方,交通比以前更四通八达。

大牛已有了自己的房子。平时,他喜欢待在家里,偶尔出去走走,到餐厅吃饭、电影院看电影、798艺术区看画展。北京除了人文历史的传统建筑外,娱乐、饮食、艺术设施都发展迅速。在北京走走逛逛,享受生活,对他来说,是一件乐事!

今年6月,大牛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硕士学位。相比在英国上学,在北京读书,他感觉更加国际化。他说,之前在英国读书时,同学都是英国人。在北京读全日制的法学硕士,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有西班牙、美国、俄罗斯、法国、比利时、日本和巴拿马人。大牛从他们身上了解到世界各国的事情和百姓想法。

在中国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大牛认识不少中国朋友。他说,身边的朋友大部分是中国人。大牛笑言:“我经常给他们讲中国文化,他们给我讲国外文化。”他举例,给中国朋友讲怎么做韭菜盒子,中国朋友给他讲应该怎么品尝法国红酒。可想而知,大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多么地深厚。

游遍中国海南保亭最吸引

大牛常带家人到中国各地游山玩水。四川松潘、九寨沟、广西北海银滩、海南三亚、北京周边地区、上海周边地区……大牛都曾到访。他坦言,以前比较喜欢文化之旅,去文化风味比较浓厚的地方。他笑言,现在的自己变得贪图享乐,觉得游山玩水比较好。所以,哪里有五星酒店、温泉,水平比较高的按摩、饮食,他就到那里去。大牛说,海南的保亭特别美。他惊叹:“环境没得说,太美太好看了,气候也好!”

一次游玩的经历,使大牛至今难忘。2000年,大牛带着父亲、弟弟、伯伯、哥儿们去广西银滩,突然被紧急召回北京录制节目。可是,家人们都不会说汉语。大牛灵机一动,想了一些旅游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句子,给家人们录制了一个录音带,先是说英文、然后再说中文。他说,没想到他们靠这个录音带成功从广西到了上海,一切都很顺利。

走过中国多地,大牛品尝了不少中国菜。他认为,比较有特色的还是火锅。他引用中国民间的一句话:“火锅好在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他说,火锅有别于西餐,不用多一个人多一份,而且早一个小时或者晚一个小时吃都可以。大牛说,大伙儿一起吃饭,火锅是个很好的选择。

美国小伙子热爱茶文化

李思颍

在北京生活了6年的美国人马丁,当初怀着一个音乐梦想来到北京,现在他在三里屯开了一家茶店,销售着各式各样茶叶和茶类饮品。在这6年间,他由歌手转变成一家茶店的老板,北京和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马丁来自美国罗拉多州,2009年,他参加了电视台歌唱比赛“快乐男声”,并成为江西南昌赛区的优胜者。后来,他与一家媒体公司签订合约,并来到北京定居,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他坦言,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是一个缺乏发展的国家,但来了之后,他却发现中国与他的想象并不一样。他看到的是一个发展得不错的国家。“中国街道设计得十分好,甚至比美国的道路还要建设得好。”马丁直言。

最爱喝中国的白茶

来中国之前,马丁已经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马丁回忆,2006年,他在美国一家咖啡公司工作,负责茶叶进口事宜。那时,他经常要到中国和印度等地出差,寻找当地的高质量茶叶,进口到美国市场。经过不断的接触,他爱上了茶文化。马丁说,他喜爱茶文化的独特,无论地区多接近,都能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这让他感到十分有趣。他举例,虽然中国和印度是邻近国家,但两国却有着不同的喝茶文化。他十分爱喝中国茶,特别是白茶,茶中淡淡的水果味就是他喜欢的味道。

源自对茶文化的热爱,2015年,马丁决心放弃自己的歌手事业,转而开了一家茶店,他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人认识茶文化,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马丁说,喝茶就是一种社交途径,可以通过喝茶来与朋友沟通和交流。“喝茶就像喝酒一样,不过与喝酒最大的分别是,喝茶是在白天进行,而不是晚上。”在他的店里,除了售卖来自法国、美国和中国等世界各地的茶叶外,还特别推出世界知名茶叶,如南非路易波士茶等,目的是想让人们对世界各种茶有更多认识。“我的茶叶店就是想做到‘包容’,各国的茶文化都能在这里兼容并蓄。我不仅想中国人认识其他国家的茶文化,也想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茶文化,促进双方交流。”马丁说。

茶文化为生活增添意义

马丁坦言,开一家茶店比成为一名歌手更有意义。他说,自己虽然会跟不同的明星合作,参加各类大型电视台的节目表演,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等,但台下的观众永远只当他是外国人,而不是艺人。他提起,每当演出结束,下了舞台后,仍然有人跟他说:“你的中文唱得不错!你在中国是做什么的?你是中国留学生吗?”他们永远都不记得他歌手的身份。

如今,他十受自己的生活,除了拥有一个较稳定的工作外,每天能够跟身边的人谈论茶文化,让他觉得生活变得更有意思。

最难是记住中文名字

马丁现在会说普通话,不过,对他来说,在北京遇到的最大困难仍然是语言沟通。他初来中国时,因为与身边的人语言不通,所以很难跟他们有深入的沟通和了解,建立不了很紧密的关系。

学习中文后,马丁开始慢慢融入中国生活,甚至在北京加入了足球队。假日里,他会与中国人和西班牙人一起踢足球。他笑说,自己经常忘记中文名字,即使加入了足球队超过2年,他依然记不住队友的中文名字。为免尴尬,现在他也不敢再问队友的中文名字,每一次跟队友沟通时候,他只好用眼神交流或是身体语言让队友知道自己在跟他说话。虽然马丁说自己的中文不是太好,不过当我访问他时,普通话发音不准,他准会字正腔圆地立刻纠正。

马丁会经常到中国其他省份旅游和工作。他曾经去过山东、辽宁、青海和安徽等地方,说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其中一个便是新疆。“新疆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文化跟北京很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却有迥然不同的文化,这让马丁觉得很新鲜。而新疆最让马丁怀念的就是手抓饭。

谈到未来的计划,马丁希望可以继续扩展自己茶店的品牌,成为一个大型、受人尊重和摩登的茶店,让更多人认识茶文化,并把茶文化传递出去。

美食传递文化与爱

容如意

采访新野公介(kosuke公介)前,曾询问他更愿意使用日语,还是英语交流。虽然说话偶尔磕磕巴巴,不时需要用肢体动作表达意思,但这个学习中文才两年的大男孩却坚持使用中文沟通。

“我喜欢北京,喜欢吃中国菜。”公介身穿灰色印有动画图案的上衣,初见时礼貌又腼腆地对我说。乍看外表普通的他,在微博上却是个拥有10万粉丝、小有名气的美食主播。用心制作的《日本清纯公介日常》系列视频,记录了这个清华大学日本留学生公介品尝各类中日美食的有趣过程。

与中国辣条的“战斗”

在网上直播红火的今天,公介幽默而有活力的“接地气”视频吸引不少年轻人观看。并非到高级餐厅、名店品尝食物,公介多是在狭小的房间中,兴致勃勃地拆开各省朋友或网友给他寄来的当地小吃。澳门特产杏仁饼和香草饼、广东石龙特产麦芽糖柚皮、糯米麦芽糖、陕西特产腊牛肉和琼锅糖……观众不只对外国人首次品尝这些他们熟悉的味道而感兴趣,来自各省的观众也热衷于和他共同交流,气氛活泼。比如说一个点击近20万,关于公介首次尝辣条的视频,在镜头前的他问:“中国人喜欢吃辣的吗?”观众们马上留下了“重庆妹子表示不吃辣不能活”、“湖南人觉得辣条一点也不辣”的留言。

在视频中,公介尝了传统辣条、卫龙辣条。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大中国”曲子,在撕开臭干的包装前喃喃自语:“臭干,难道是很臭吗?”令观众捧腹大笑,纷纷表示这就是中国的美食!尝了一口后,公介辣得脸都皱成一团,苦恼道:“与辣条的‘战争’输了。”他向观众解释,辛辣的料理在日本不常见,所以能吃辣的人很少。

一方面从食物出发,交流了解双方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网友们的友好鼓励及留言,也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为学习中文制作视频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