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资讯杂谈 > 正文

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各有侧重,要投资、要创业千万别盲目

发布日期:2020/7/25 1:50:20 浏览:2206

村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矿山污染治理,努力使安宁河水质达到Ⅰ类水平。加快推进西昌等22个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整治,实施邛海全流域保护,组织实施攀枝花、白马、红格、太和等钒钛磁铁矿区和牦牛坪、大陆槽稀土矿区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实施一批“三废”利用工程。

(二十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综合治理和绿化美化,推进农村河渠塘坝整治,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农村沼气,有序推动越西、会东等地发展秸秆生物质发电。

十、强化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

(二十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售电侧改革、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市场体系,研究建设攀西经济区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对接。

(二十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依法落实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独立工矿区给予补助,支持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和转型升级。优化完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放大效应。加大对攀西地区矿山恢复治理及相关领域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十七)加强金融支持。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推动建立果蔬、养殖和阳光康养支农再贷款惠农创业示范基地。大力拓展“省农担增信贷”,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方式。积极发展“园保贷”、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金融服务模式。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引导担保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县(市、区)政府搭建平台,对接启用全省统一的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支持攀西经济区法人金融机构跨界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农村金融互助合作试点。

(二十八)创新土地资源利用。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拆旧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优先满足农民新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节余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允许在市域内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换现金、换股份、换保障”模式。

(二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攀西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调解决区域协同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实行“清单制 责任制 项目制”管理。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切实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确保各项重点建设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三十)落实主体责任。攀枝花市、凉山州是推进攀西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方案,加强对年度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

生态功能更加突出,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省差距逐步缩小,

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关于加快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为先导,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策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统筹推进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探索走出一条适合高原藏区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到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生态功能更加突出,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省差距逐步缩小,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二、共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

(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科学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分区推进国土空间管控。制定差异化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和扩大绿地湿地,科学确定建设用地增量,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基本农田、基本草原和湿地保护,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资源。

(二)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川西藏区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积极推进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以石渠为重点的“中国最美高原湿地”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生态脆弱区、高寒草地综合治理,加强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江一河”重点流域治理和水源涵养地保护。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加强对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区域保护。加快九寨沟地震灾后生态恢复重建。

(三)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问题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等工程,推进以电(气)代柴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在重点城镇和景区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个三年推进方案,完善配套排污管网和垃圾收运体系,提高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加快工业、农业等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森林、湿地、物种、河湖、大气、土壤、气象基础监测平台。加强生态管护队伍建设,推进国有林区(场)基础设施升级达标。完善环境预警应急机制,健全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应对与防控体系,实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建设监测预警与应急保障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五)创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模式。加强先进前沿技术试点示范与集成应用推广,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支持选聘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探索在高寒地区将当地农牧民就地转化为生态工人试点。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安全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持续推进实施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给予引导性奖励。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之间通过项目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七)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牧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等,倡导绿色节俭生活方式。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等监管力度,增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强化企业的生态环保责任,引导其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减少污染排放。完善公众参与生态示范区建设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作用。

三、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完善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加强跨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线路整合,规划打造一批世界级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加快推进川西环线、九寨—黄龙环线、稻城亚丁环线、四姑娘山—卧龙大熊猫环线、四姑娘山—小金—金川—丹巴环线、红色经典文化旅游线、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等建设。高品质修复九寨沟景区,建设漳扎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加快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推进稻城亚丁、海螺沟、贡嘎西坡、四姑娘山、汶川特别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

(九)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交通 旅游”战略,推进国省干线旅游化改造,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和景观生态林,配套建设国省干线旅游综合服务体和旅游驿站。全面推进景区游客服务、安全应急、医疗救援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游客体验、购物娱乐、餐饮住宿、自驾营地等服务设施。加快“互联网 旅游”进程,统筹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十)推进“文化旅游 ”融合发展。传承发展藏羌优秀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实施藏羌彝文化走廊、长征丰碑红色文化旅游线建设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深化“文化旅游 ”工程,促进农旅、林旅、康旅、体旅融合。搭建文化展示体验载体,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提升景观、文化等附着物化与展示演绎能力。扶持唐卡、藏族祥巴、藏羌绣、石刻等民族手工艺发展,提升康定情歌节、甘孜山地旅游节、壤塘壤巴拉节、红原夏季雅克音乐节等节会活动影响力。

(十一)培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整体包装策划,开展多形式统一宣传和互动营销。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提升大熊猫、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草原、大湿地、茶马古道等精品品牌市场影响力。挖掘提炼区域民俗、宗教、红色历史等文化符号,塑造区域代表性文化演艺品牌。鼓励支持涉旅企业兼并重组,引进培育一批旅游企业集团。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环境,实施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完善涉旅行业规范管理。

四、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

(十二)统筹布局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特色生态农牧业基地,北部高原高山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藏猪等优势畜牧业,东南部重点发展集中标准化育肥养殖,金沙江流域重点发展特色水果、无公害错季蔬菜、酿酒葡萄、中藏药材,雅砻江流域重点发展青稞、花椒和春油菜,岷江和大渡河流域重点发展甜樱桃、酿酒葡萄、食用菌、花椒、核桃和无公害错季蔬菜。建设一批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十三)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高原葡萄酒、优质饮用水、牦牛乳制品等特色产品。强化产业协同和合理分工,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和中藏药集中加工业。

(十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引进推广特色农产品新品种,实施畜禽改良和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农牧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引进转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推进“互联网 绿色生态”行动计划,以“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加企业商标“双品牌”模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十五)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流通能力。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中低产农田改造提升。建设日光节能温室、节水灌溉设施,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建设标准化草地、人工饲草地、牲畜暖棚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健全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设立“扶贫专柜”,提高农超对接水平。

五、推进资源科学开发,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十六)有序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