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企业单位 > 正文

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

发布日期:2023/10/13 1:56:45 浏览:258

来源时间为:2023-10-11

今天,从亚欧大陆的东端到西端,从拉美、加勒比海到非洲大陆,从茫茫大漠到广袤草原……“一带一路”建设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10年前,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欧非大陆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一倡议契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诉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今天,从亚欧大陆的东端到西端,从拉美、加勒比海到非洲大陆,从茫茫大漠到广袤草原……“一带一路”建设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10年来,我们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持续增长,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无数“连心桥”“繁荣港”“幸福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铺展,让亿万民众的生活从此改变,书写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联动发展、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画卷。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带来不少新挑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各国携手同行,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实现共同繁荣。

千百年前,唐宋诗人每每在西北边疆时的百感交集,都会化作千古诗句传诵至今。如今,站在“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仍旧感慨万千,但再已寻不到“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惆怅与伤怀了。10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合作篇章,树立了全球发展与合作新的里程碑。

九寨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3年3月24日,“文心雕龙·和而不同”——中国民俗文化东盟行(菲律宾站)活动在菲律宾远东大学举行。图为现场表演(供图_许文豪)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一带一路”勾画美好未来

“……鉴于有必要促进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因此现在,大会,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1948年12月10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也是全世界译本最多的文件。

“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这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任务目标中的最后一个,或许也是最核心、最具支撑作用的一个。

2023年,《世界人权宣言》通过75周年,距离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7年时间。站在当下的坐标点上放眼全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对于如何实现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渴求与探索从未停止。地区冲突、逆全球化思潮、全球性疫病、气候变化……重重困难之下,我们需要一种理念,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尝试放下分歧,寻找对抗冲突之外的解决问题方式;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通过经贸合作、教育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真正认识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只有携手并进才能开创属于最大公约数的光明未来。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2023年7月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该理念在10年间获得的关注、认可、践行和成效。

环宇攘攘而大道至简,其道的本质就在于“以天下之心为心”。突破全球发展面临的时代困局,改变对于不同类型国家发展必由路径的刻板印象,都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一种站在更高层面、基于更宽广胸怀、来自不同文化视角、秉持正确义利观的理念。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速度最快的、以独立自主模式壮大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更作为负责任大国,愿意让世界了解进而理解自身的发展模式,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共享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气派。

同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作为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也是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的最好方式。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10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不断从宏观构想,一步步变为可实现的方案和目标,逐渐覆盖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饱含极高的政治哲学,具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在构建清晰理论框架的同时,针对具体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正是这一理念拥有无穷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和全人类的未来最重要的“确定性”和“推动力”。

中国的发展道路让世界看到,确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模式,可以让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稳定的“压舱石”。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认可其能够实现各国间的互利共赢,能够造福世界。

10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各国对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等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响应,中国同老挝、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国、哈萨克斯坦、印尼等国建立起双边命运共同体,亚太、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的蓬勃发展都是有力证明。

10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像“种子”,既是种在卢旺达的菌草,种在多米尼加的水稻,也是播撒在世界人民心田的理解与友谊。

10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像“良方”,既是航行在大洋上的和平方舟,在科摩罗实施的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更是引领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路标。

10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像“道路”,既是跨境物流运输网已覆盖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老铁路,穿越大洲的中欧班列,更是向世界人民发出的迈向共享“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呼吁与引领。

法国作家索尼娅·布雷斯莱曾感慨地说,自从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就在不断思考如何推广这一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擘画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我神往,它唤起了我对不同文明的向往,对自我突破的渴望,以及对人类携手创造美好新事物的期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未来:全球化的世界,每个国家都应积极参与。这个未来就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起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布雷斯莱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感召下,对话正在取代对抗,协商正在取代胁迫,交流正在取代交锋。目前,已有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加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各类双多边协议倡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不计其数。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团结起来的人们,正在共同描绘一幅展现友谊合作的最美画卷,谱写一曲讲述民心相通的最动人乐章。

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中国学子在各国学府中求索知识,展现青年形象;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创造就业岗位;中国科技工作者帮助欠发达国家增产,消除贫困和饥饿;中国医疗队深入疫病流行地区,对抗病痛与死亡;中国维和力量出现在最危险的冲突前线,维护世界和平……

从世界出发来到中国,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土木)与尼日利亚政府联合培养的首批65名赴华留学生已顺利毕业,将在尼日利亚交通运输系统发挥作用;留学中国的老挝青年活跃在中老铁路的各个岗位,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中文特长成为他们的优势;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从中国传统文化到高新技术,在中国学习的收获和对个人发展前景的帮助,越来越得到各国青年的认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风云激荡波涛汹涌之中岿然不动,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能堪当砥柱中流,则需要无上的能力、非凡的魅力与不懈的毅力。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国,高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将始终不渝做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者,坚持公正、合理原则的国际新秩序的推动者,与世界各国并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上阔步前行。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不久前,在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就读的利比里亚留学生唐林和同学们前往河南省兰考县实地走访,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斗风沙、治水患的故事令他们深受感动。于是,来自18个国家的37名留学生决定写一封信给习近平主席,讲述自己在华学习深造的体会。

此后不久,他们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信中表示“希望你们与中国同行加强交流、互学互鉴,通过审计这个窗口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深化国家间友谊与合作积极贡献力量”。

截至2023年6月,设立于2016年的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已累计为7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审计机关培养了280余名专业人才。“中国的大数据审计技术令我印象深刻,中国的扶贫审计、跟踪审计等做法非常先进,这些宝贵经验我要带回马拉维审计署。”显然,在中国学习的经历让来自马拉维的莫浪受益匪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教育,正是连通心与心的桥梁。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随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相继出台,“一带一路”建设的教育引擎高速运转。

在国际上,中国教育主动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交流机制建设,为民心相通系牢纽带。随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落实,目前,中国已与数十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深化中国-中东欧教育交流合作,推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语言互通,为民心相通架设桥梁。据统计,2017年-2022年,我国累计选派国际问题研究及非通用语种人才3000余人,涉及68个非通用语种,涵盖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2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

此外,双向留学为民心相通培育使者。我国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精心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不断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效益。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占比达54.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国出国留学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有6.61万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同比增长15.7。

“妈妈,你在的地方是我第一个家,而武汉是我第二个家。她病了,我们陪着她。”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来华留学生组成“钢铁侠”志愿服务队,与中国人民并肩抗疫;从看到外国人都不敢说话,到口语流利地和外国人交谈,陕西省合阳县南沟村的小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华生支教团的“洋老师”指引下,领略了大山外的广袤世界;2016年扛起摄像机记录下中老铁路勘探划界的欧阳泰来到中国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21年学成归国的他又一次亲眼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推荐:石家庄 轴承 美容护肤 巴彦淖尔 高低温试验箱 广东 长春 超市 淄博 柳州 山西 电工 绍兴 钓鱼 能源 廊坊 城市 许昌 宾馆 内蒙古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