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企业单位 > 正文

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

发布日期:2023/10/13 1:56:45 浏览:122

见证了中老铁路通车的历史瞬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走进中国社会,感受着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脉搏。

在乌克兰教当地小朋友背唐诗,在闻风节去埃及朋友家品尝当地传统食品——咸鱼,帮马来西亚的干爹干妈筹备他们女儿的婚宴,漫步于布拉格街头寻访卡夫卡曾经的足迹……一批批中国青年走向“一带一路”沿线那些曾经陌生的国度,开始和那里的人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在国与国教育交流合作的带动下,“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心越走越近。

在国内,通过创造性地采用部省(区、市)签约共建方式,构建起“携手同行、顶层设计、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新局面。自2016年起,教育部陆续与18个省(区、市)签署了部省(区、市)共建备忘录,以此为带动,地方和高校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空前,平台建设也在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成果不断丰富。

全长近7000公里的古陆上丝绸之路,有1600多公里在如今的甘肃省境内。曾经的甘肃因丝绸之路而繁盛发展,如今地处内陆的甘肃,也因再次喧闹起来的新丝绸之路重新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枢纽。

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之际,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甘肃成为第一个与教育部签约的省份。

其实,早在备忘录签署之前,甘肃就已经行动起来。作为知名的中医药大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甘肃与他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从民间层面上升到政府支持。10年来,甘肃不断深化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加强与国外医学、教育等院校的全面合作,创新中医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加快复合型中医药服务人才培养。

如今,甘肃已在匈牙利、巴西、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新西兰等12个国家建立了16家海外岐黄中医中心、中医学院,大大加强了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力度,改善和优化了中医药“走出去”的国际环境。

2015年10月,在甘肃省政府倡议下,兰州大学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经过近8年发展,联盟已拥有5个地区和学科分盟,国内外加盟高校184所,覆盖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生动实践。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同时也是华侨大省。多年来,福建构建起教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华文教育体系,因此成为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留学中国、学习中文的第一站。福建的“一带一路”教育实践,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

“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是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高端人才培训的品牌项目。从“泰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到“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项目学员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截至2021年,该项目已为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3国培养了近1300名熟练掌握中文、热爱中华文化、熟悉中国国情的高级人才,项目学员成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向所在国人民介绍真实全面的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福建“一带一路”教育探索中的一个标志性项目。作为中国第一所高校全资设立、具有独立校园、多层次办学的海外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诞生与成长注定要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两国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的差异,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庞大的建校工程量,资金流动的风险,招生与课程设置等,要翻越的高山一座连着一座。2016年2月22日,分校终于迎来了首批新生。截至2022年,分校已培养四届共3348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多数已继续深造或进入知名企业就职,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注入力量。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以中国古代杰出发明家鲁班的“大国工匠”形象为依托,首创并率先推动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知名品牌项目“鲁班工坊”。2016年3月,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渤海化工集团在泰国大成技术学院建成我国首个境外“鲁班工坊”。

同一年,泰国小伙纳他武进入这所“鲁班工坊”求学。在这里,他不但收获了一个中文名字,掌握了一口流利中文,更学到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如今,纳他武正奔忙在地处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核心区的泰中罗勇工业园的生产线上。鲁班所代表的中国工匠精神和古老的东方智慧,在这片异国土地上继续散发着独特的能量。

走进唐宁街10号为包括英国首相在内的200余名宾客奉上“年夜大餐”的英国“鲁班工坊”师生,将全球首个“中医鲁班工坊”带进非洲的迪亚拉,通过鲁班工坊实现儿时铁路梦的吉布提青年艾查……他们因“鲁班工坊”与中国结缘,更因“鲁班工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随着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的正式启动运行,全国被认定的“鲁班工坊”运营项目达到27个,涵盖了自动化、云计算、电子信息、动车组检修、工业机器人、城市热能应用等领域和专业,服务20余个亚非欧国家。这些“鲁班工坊”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上的一个个“技术驿站”,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圆发展梦插上了翅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力量。

10年来,教育与共建“一带一路”相互成就,教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带一路”也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机。

正如以色列阿什凯隆学院中国外交政策专家莫迪凯·查齐扎曾刊文指出的那样,海湾地区各国发展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殊途同归于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绘制“工笔画”为主线,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努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的全球教育伙伴集聚区、国内国际教育循环示范区、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辐射区,为中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发展新空间。

科技赋能:为共建“一带一路”加装“新引擎”

在巴基斯坦瓜德尔中国专家指导种植的试验田里,菌草已有一人多高,本地的香蕉、大枣、生姜等通过中国专家传授的育种和嫁接技术,成活率、产出率大幅提升,当地的农业技术员开心地吃上了亲手种植的蔬菜。

2018年10月,“一带一路”热带干旱经济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瓜德尔港自由贸易区成立。中方专家的到来,推动了当地种植业的发展,不仅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还提高了瓜德尔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5年来,研究中心在瓜德尔推广传播中国农林技术、培养人才,为当地人带来了荒漠播绿致富的“金钥匙”以及绿色发展理念。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项目,如今的瓜德尔港已从当年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巴基斯坦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这里的发展变化令当地人惊叹。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瓜德尔港正朝着地区物流枢纽和产业基地方向稳步发展,当地民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共同繁荣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出发点,10年来,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不断赋能“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互利共赢,助力持续发展道路。

在东盟,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在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果斐然,围绕科技创新、5G网络、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也正持续加强。中国面向印尼、老挝等国开展了北斗应用系列活动;协助泰国打造5G智能示范工厂;在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建设了海外云计算中心……科技领域的合作正在不断拓展。

在阿拉伯国家,能源合作正成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和双方合作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中国企业投资、承建的光伏、风力发电项目助力约旦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与沙特国家植被发展和防治荒漠化中心开展合作,综合利用卫星提供多源数据及人工智能数据处理技术,助力“绿色沙特”倡议的落地;由上海电气总承包建设的迪拜950兆瓦光热光伏复合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使迪拜减少16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2万多个家庭提供清洁电力。

在非洲,中国医疗队带来的微创治疗技术推动了桑给巴尔医疗水平的进步,通过参与医院事务管理,中国医疗队希望把中塞友好医院建成“西非最好的医院”……中国医疗队以行动促进中非卫生合作提质升级,共同构筑守护当地民众生命健康的屏障。截至2021年,中国同40个非洲国家45所非方医院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为非洲各国培训各类医务人才2万人次。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非洲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善。

对于中国的付出与实实在在的行动,国际学者们也看在眼里。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非方主任罗伯特·吉图鲁说,非中科研合作有助于消除非洲大陆的疾病和贫困,促进非洲发展。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国为非洲乃至世界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吉图鲁的结论,来自一系列数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项目,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领域广泛,援建项目、重大政府合作项目和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的实体企业,都包含了多种类型的跨国技术转移、技术贸易和技术人员培训。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此外,中国与法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将中国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并与多国及多个国际组织在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从理念到实践,一个个蓝图正在变为现实。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构建起互联互通的全球性平台和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参与国在迎来重要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各异,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其自身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发展挑战;另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使得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大流行病等多重全球性危机叠加频发。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合作成为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与挑战、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并宣布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包括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等4项行动。我国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响应,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加强前沿、新兴技术研究,前瞻性布局能够引领未来的重点领域合作,以科技创新合作引领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2019年以来,中国与克罗地亚两国围绕九寨沟和克罗地亚普利特维采湖国家公园“姐妹”遗产地生态保育恢复开展了系列联合研究,合作解决了九寨沟震后大面积裸岩边坡植被恢复的重大科技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合作研究还为相关部门申请“九寨蓝”专属颜色命名权提供了科学依据。支撑这一中克国际科技合作的正是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作为吸引高科技产业、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载体与平台,科技园区合作承载着推动产业价值链重构,催生高端引领、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功能。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集聚了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88家,目前已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6个。近年来,常州结合以色列技术、项目特点,建立了荧光RNA即时核酸检测技术产业化、骨科与运动康复产业支撑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2023年5月,创新园特别推出“GoIsrael”品牌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和服务中以两国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以达成更多合作项目。

据统计,中国已与84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29.9亿元,在农业、新能源、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与共建国联合建立了31个双边或多边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分别与东盟、南亚、阿拉伯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