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企业单位 > 正文

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

发布日期:2023/10/13 1:56:45 浏览:123

家、中亚、中东欧建设了5个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并与8个国家探索建立官方科技园区合作关系。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一带一路”引领的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了各国间创新要素的流动、聚集与深度融合,也促进了沿线的共同发展繁荣。让世界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让科技进步真正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以提升人类福祉为目标,“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科技创新合作也必将不断为全人类赋能,持续造福于世界。

人才支撑: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造血”功能

近日,在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铁路专业知识的老挝首批铁路教师们完成为期1年半的学习,踏上归国之旅。据悉,他们归国后,将为中老铁路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为老挝的铁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支持和帮助老挝培训铁路教师队伍,是着眼于中老铁路建设事业长远发展,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才力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跨越的生动体现。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的因素无疑应该放在首位。“一带一路”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设施建设、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等方方面面,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立体式且万分迫切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区域间深度合作带来福音,更为我国人才工作提供了新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机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纷纷发挥优势特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不断解题破局,加速前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由中国高校倡议构建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致力于为人类发展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平台。自2015年成立至今,该联盟已吸引全球150多所高校参与,其中,中亚国家高校就有18所,为中亚国家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之间密切联系,实现了更多青年彼此了解、学习借鉴。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学院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关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印象最深的中国俗语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的意思是一件事情一步一步地开始,一代一代地实现。中亚国家和中国的关系也是这样子的,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共同发展。

让不同国家的学生互鉴、共享发展成果,正是“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的初衷。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专门成立“一带一路”的研究院等平台对口办学,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国际化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铁路人才的高校,在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方面同样走在前列。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同一年,学校就主持参与了“基于‘一带一路’的铁道工程与运输组织国际科技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国铁路‘走出去’人才培养培训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开始思索国际铁路人才培养之路。

面向国内“输出型”和沿线国家“本土化”两类人才,西南交通大学打造“本研衔接、订单培养、终身学习”三种模式,重构铁路核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0年间,2000余名交通领域管理和技术骨干、4000余名岗位技术能手、5000余名沿线国家轨道交通人才从这里走出,沿着铁轨,奔赴世界。

在2023“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大会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上,浙大四院和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党委书记徐键作了题为《“三院一体”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三院一体’由浙大四院和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共同构成。该模式的运行理念是从临床需求导向出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科学研究平台,从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徐键说,该院还同时招收海外留学生,聘请外籍专家,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受益者。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探索新增长点,已在海外摸索出一套工作体系。如今,中国企业已从单纯的建设者向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转变,真正开始了属地化的进程。

作为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启动了国际化人才集聚专项工程,努力消除人才发展、评价、管理的顽瘴痼疾,为“一带一路”建设释放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中石油将国内人才、本土化优秀人才、外籍人才与合资合作企业人才一道统筹配置,并以项目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不断加大引进海外项目急需的高端人才力度。专门为国际化人才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岗位职级、人才晋级体系,建立适应国际化业务发展的人才成长通道。

2018年,中航国际与埃及政府签署了铁路项目,并同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设立铁路优才招生项目,为埃及培养铁路运维人才。目前,两期培训课程共培养了56位铁路专业埃及学生,为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维护积累了一批掌握中国标准的属地化人才。

原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曾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本地化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为实现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和加强互联互通的共同目标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供能力建设和职业培训,实现了双赢。

2016年11月,“健康快车斯里兰卡光明行”活动启动,这是健康快车活动首次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活动持续一个月时间,累计为斯里兰卡503例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

“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交流合作我们能窥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才交流合作的范式。

首先,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外合作平台不断完善。近年来,通过各方努力,已初步形成以多双边为基础,服务六大经济走廊和沿线支点国家的卫生合作战略布局,其中集政府间政策合作、机构间技术交流和健康产业展会为一体的系列卫生合作论坛发挥着人才交流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中阿卫生合作论坛等。

其次,中国主动将相关人才输送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健康快车”项目为例,该项目于1997年启动,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健康快车”项目带着医疗人才、设备和技术走出国门,与沿线国家当地医院进行合作,向当地百姓提供慈善医疗。

最后,中国与多国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各国重点专科中心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援助,在“一带一路”沿线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建平台,聚人心,促融合,共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带一路”建设人才交流合作中的一大亮点。“异国师徒”的“传帮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本土人才,让沿线人民共享“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真正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的“天下大同”理念。

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今年8月,成都大运村,来自塞浦路斯代表团的田径运动员埃琳娜在“汉语桥”中文学习互动体验区,仔细对照《大运中文100句》手册,特意找出了与阿拉伯数字“196”对应的汉字,并用笔写下“一九六”。她说:“这是我跳高的目标高度,希望这3个汉字能给我带来好运。”

以体育之名,以文化为桥,成都大运会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各国青年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共同勾勒出一幅文明相交相知、包容互鉴的青春画卷。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强调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着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

“我们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再次强调,人文交流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工作,多次在重要场合阐明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他强调,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为把“一带一路”这条幸福路铺得更宽更远,中央及各部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首次针对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的专门文件,也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对人文交流工作作出的最富体系性的擘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作为配套文件,教育部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设计了4方面内容作为引领性举措,重点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强化务实合作,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民心相通,不断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

原文化部发布《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等12项子计划,为“一带一路”文化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

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推动了“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布局谋划,沿线各国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走上了“快车道”。

元首外交引领、高访带动、高端机制示范,人文交流共识不断增多。

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29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出席,来自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参会,形成5大类279项具体务实成果。习近平主席与各国嘉宾在雁栖湖畔许下美好的心愿:“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

2019年,第二届高峰论坛吸引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如今,中国政府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都签订了政府间人文交流协议,高层访问密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东盟-中国(“10 1”)领导人会议等高级别文化磋商陆续建立,在区域人文交流中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渠道畅通、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40多年来,一个发音为“阴阳”的中国名字一直在巴巴多斯体育爱好者当中口耳相传。据说这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乒乓球教练,他传授的技术一直在巴巴多斯的运动员中传承着。后凭借有限线索,通过各种渠道证实,他就是中国援巴巴多斯第一任乒乓球教练杨荧。

1979年,杨荧远渡重洋,应邀在巴巴多斯担任国家队教练。“这么多年之后巴巴多斯人民还记得我,让我感到很幸福。”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杨荧说。

40多年后,第二任援外教练吴聪踏上巴巴多斯的土地。他的到来使球员的成绩迅速提高,在中美洲和加勒比运动会预选赛和加勒比锦标赛上,巴巴多斯国家队均获得了男子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巴基斯坦,中巴友谊的故事被搬上了荧屏。

8月3日,首部由中国和巴基斯坦合拍的电影《巴铁女孩》举行首映式,影片讲述赴巴基斯坦参与水电站建设的中国女工程师与巴基斯坦当地女孩因足球结缘,相互帮助,并最终实现彼此人生梦想的故事。影片的主取景地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