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下设单位 > 正文

四川大学2011年MBA招生简章

发布日期:2016/2/26 6:34:25 浏览:461

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是造就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使其能够针对企业难题并瞄准市场需求来激发创意、整合社会资源、制定和组织实施方案、创造顾客价值。同时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有成熟的职业心态;有较强的专业优势;认同契约化管理,尊重股东,能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保证受托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企业和社会贡献才智。

一、项目介绍:

MBA旨在培养适应国际化的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中高级管理人员,教学实践性强,着重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能力的培训,强调学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课程设置:

素质课程:职业规划、商务礼仪、团队拓展训练、时间管理、人际沟通

基础课程:管理经济学、公司财务、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选修课程:管理思想史、企业文化、中小企业管理、民商法、跨文化管理、危机管理、企业国际化管理、国际贸易、国际业务开发、电子商务

技能备选课程:

营销管理方向:市场调查和预测、销售管理、营销工程与技术、服务营销、营销策划、商务谈判、商务礼仪、整合传播营销、国际市场营销、顾客关系管理、网络营销、新产品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组织行为学、组织分析与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企业招聘与测评、领导学、企业培训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团队建设、劳动市场与就业政策、沟通与冲突管理

金融投资与财务管理方向:会计学、管理会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成本管理、纳税筹划、财务分析与诊断、内部控制与资金安全、注册会计师理论与实践、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计量经济学、投资组织理论、金融投资管理、国际金融、衍生金融工具、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管理、创业融资、兼并与收购、金融市场与金融投资机构。

新创业务管理方向:创业策划、新业务开发、创业运营、创业财务规划与融资设计、创业战略与组织设计、创业成长管理、项目评价方法与应用、项目计划与实施、采购与合同管理、项目风险分析与防范、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项目管理组织与模式设计、FEDIC合同管理

三、学制、证书及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半,学分五年内有效,不脱产学习。

2、根据培养方案,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学员毕业需修满规定数量的学分。

3、2006年之前毕业的大专(包括2006年毕业)或2008年之前毕业本科生(包括2008毕业)通过一月份MBA联考和复试,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将按学位条例规定授予教育部统一印制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证书。

四、报名方式:

报名须带毕业证、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一寸照片二张,经过资格审查、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等程序完成报名。

五、报名地址:

深圳咨询:深圳市红荔路四川大厦三楼

电话:0755-83673139、83673190

广州咨询:广州市滨江东路500号警官学院内警安大厦三楼电话:020-34067073、34069396

东莞咨询:东莞市莞太大道与体育路交界处福民大厦六楼电话:0769-87072681、87072682

四川大学简介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生物学家童第周、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和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0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本科专业126个,博士后流动站28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设有4所卫生部直属附属医院。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现有专任教师近40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39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41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 ”特聘专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和讲座教授9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0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构建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00余人。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精品课程20门,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7篇。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个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8项。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第5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近年来,2名教授的研究成果相继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一、二批十大优秀成果,入选总数全国高校并列第一位。

四川大学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已孵化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50余家。近年来,学校与江苏、四川、西藏、新疆等50多个省(自治区)、市和百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23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学校接受了全国上千家企业委托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3068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

四川大学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欧、澳等10多个国家的33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建立了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同组建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同组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与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西部开发办、UNDP和世界银行共同组建了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与共同组建了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700余万册,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余万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珍藏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学院等,主办有42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展望未来,四川大学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信息如有错误,修改请联系内容编辑孟令悦。

电话:010-58983873,邮箱: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