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下设单位 > 正文

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发布日期:2016/7/6 6:16:35 浏览:1379

一、城市建设60周年成就回顾

(一)市政公用行业

1、城镇燃气行业。我国的城镇燃气60年来,经历了由单一的人工煤气到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三气并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从80年代利用焦炉气和化肥厂释放气为主城镇燃气,到90年代初期在广东沿海等地首先使用进口液化石油气作为城镇燃气的主要气源,再到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陕气进京、西气东输,我国城镇燃气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国家从能源战略的层面上也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在规划、建设、政策以及资金上都给予支持。除化工和发电之外,管道天然气在城镇燃气中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工业、商业、汽车等各个领域,推动了城镇燃气行业的快速扩张。目前,全国燃气供应总量达到630亿立方米,用气人口3.2亿,较建国时,增加了847倍和174倍。(以上为2007年数据)

2、城镇供热行业。建国初期,随着工业生产厂的建设,东北地区开始有了小锅炉供热的区域。到70年代中期,由于热源设备的改善和技术积累,开始发展城镇集中供热设施建设。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北方地区供热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不仅东北、西北区域的供热得到迅速发展,华北地区也随着城市改造,从而发展了该地区的供热行业。城镇供热突破了传统的黄河以北的区域,发展到了黄河以南的省、市。目前我国城镇供热供应能力得到较大增强,供应范围得到较快拓展,集中供热已成为城镇供热的主体,供热计量改革正在加快推进,切实保障了北方地区居民的冬季取暖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目前,集中供热面积30亿平方米,较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增长了20倍。

3、城市道路桥梁行业。我国城市道路桥梁行业60年来,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国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平方米;城市道路长度25万公里,面积43亿平方米,较建国时分别增长了23倍和58倍;城市桥梁4.8万座,路灯140万盏,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9倍和24倍(以上为2007年数据)。同时,城市道路桥梁行业加强科技攻关,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全面提高了城市道路桥梁功能和质量。另外,城市照明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原来单一的道路照明逐步发展成为涵盖景观照明和功能照明的城市照明,内涵和作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也已成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二)市容环境管理行业

自1979年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职能由卫生部划归我部以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步建立,收运能力不断增强,处理设施从无到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逐步健全,市容环卫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1、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逐步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系统基本形成,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垃圾收运方式已由过去的敞开式收运基本转变为密闭式收运,由小型车辆直接收运转变为经转运站压缩后由大型车辆高效运输,压缩式垃圾收运车得到普遍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末,全国环卫系统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左右,环卫清运车辆总数达到7.64万台(辆),与2000年相比增加60。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基本稳定在1.5亿吨左右。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亿吨,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约为7000万吨,全国城镇生活垃圾产生总量达2.2亿吨。

2、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自1991年至2008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已达500座,其中卫生填埋场406座,焚烧厂72座,堆肥厂13座,其它处理设施9座。日均生活垃圾处理量31.5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03。目前,生活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在资源再生利用和新能源政策的鼓励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得到了较快发展,焚烧处理比达到14.9。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正向标准化、集中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3、投资和运营模式趋向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环境卫生行业的投融资和生产作业服务也逐步推行市场化。外资、民营等资本积极进入垃圾处理市场,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采用非政府投资方式建设运营的垃圾处理设施已经有100座左右,约占全国垃圾处理设施的20、占总投资数额的15。特别是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受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激励,已经形成了BOT、TOT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

4、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以来,我部分三批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定51个试点城市(区),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目前全国已有29个完成系统建设并运行通过建设部验收,22个正在开展或已完成系统建设,另有40余个非试点城市(区),加入了新模式建设行列。试点城市实践表明,新模式完善了管理体制,建立了先进管理技术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运行后,北京东城区、江苏扬州的问题发现率提高到90%,浙江杭州问题量达3000件/天以上,相当于运行前一个月的数量;北京东城区问题办理结案率平均时间从过去的一周左右缩短到12.1小时,江苏扬州结案率达98.96%,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

(三)城市综合交通行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成就斐然,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均有显著提升,居民出行方式逐步多样化,城市交通政策日趋科学、明朗,相关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1、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理念

60年来,我国城市交通在经历大规模自行车交通、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居民出行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发展历程中,城市交通发展理念也逐渐清晰,确立了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理念。

2004年6月25日,温家宝总理批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将城市公共交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之后,国家有关部门为落实公交优先,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确立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同时,通过开展"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等活动,也使得绿色出行、公交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已逐渐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理念。

2、基本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60年来,城市交通规划从无到有,并逐步以《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形式得以确立,城市交通规划各项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目前,大部分城市都编制了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规划,部分城市编制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市编制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3、基础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34.80万辆,是1978年的13.5倍;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0.2标台,是1986年的4倍;年客运总量达到554.64亿人次,是1978年的4.19倍;出租汽车总量达到95.97万辆,是1978年的589.48倍。全国共230多个城市设置了公交优先车道或专用车道,公交线网覆盖面不断增大。车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节能环保和更加舒适的车辆逐步充实到运营服务中,老旧和污染环境的车辆逐步退出运营。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部分城市建立了公共交通系统出行系统、线路运行显示系统、运营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自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0个城市拥有共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到776公里,年客运总量达22.1亿人次,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拒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共有约50条、1154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在建。截至目前,有约27个城市正在筹建城市轨道交通,其中22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至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建设79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259.84公里,总投资8820.03亿元。

(四)城市水务行业

城市供水设施能力大幅提高。从建国初期发展到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115倍,用水人口增加了34倍。截至2007年底,全国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8亿立方米/日,供水总量505亿立方米,用水人口3.55亿人,用水普及率95。

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污水处理厂数量由1978年的37座,日处理能力64万立方米,发展到2008年底的1529座,日处理能力8836万立方米。

城市节水事业成效显著。城市节水经过50多年的发展。至2007年,全国城市年节约用水量达45.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602.6亿立方米,全国共有40个城市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

(五)园林绿化建设行业

新中国成立后,各城市先后成立了园林绿化建设管理部门,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1949-1959十年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到1959年底,全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为128212公顷,公园509个,面积达16581公顷。1978年资料显示,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仅剩81735公顷,公园面积15228公顷。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进入了辉煌发展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982年国家建委和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先后召开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和建设宗旨,逐步恢复建立了各级城市园林绿化组织管理机构和科研教育机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走上了规范、持续、健康发展之路。1988年统计,全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增至308609公顷,公园面积增至35278公顷,分别是1978年的3.8倍和2.3倍。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从此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同年,建设部开启了"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园林城市、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评比。1994年建设部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并在1996年、1997年、1998年连续召开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暨城市绿化工作会议,城市园林绿

化建设因此得以快速发展。到1998年底,全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增至745654公顷,公园面积增至73197公顷,分别是1988年的2.4倍和2.1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51平方米、21.81和26.56;获得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区)"有20个。针对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建设活动和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尖锐矛盾,国务院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确定了二十一世纪前10年城市园林绿化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各地认真贯彻《通知》精神,将争创园林城市和人居奖作为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有力抓手,使城市绿化工作成为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监督、有科学评比、有管理机构和法规保障的系统工程。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1747493公顷,公园面积218260公顷,分别是1998年的2.34倍和2.98倍。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项绿化指标分别为9.71平方米、33.29和37.37,比1998年高出6.2平方米、11.48个百分点和10.81个百分点;获得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达139个、园林城区7个,国

[1] [2] [3]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