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下设单位 > 正文

九寨沟县-九寨沟高中

发布日期:2015/12/5 8:42:46 浏览:747


九寨沟高中


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北纬32°53’—33°43’,东经103°27’—104°26’之间。东临甘肃省文县,北与甘肃省舟曲县、迭部县交界,西接若尔盖县,南同平武县、松潘县接壤。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海拨1000-4500米,县城1400米。气候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按海拨高度分为暖温带半干旱、中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全县幅员面积5290平方公里,现辖2镇15乡,120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县城置永乐镇;有藏、羌、回、汉等民族,常住人口8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2.47万人。


二、历史沿革


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属氐羌。经考古调查,除草地、永和乡之外,其他乡镇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可将九寨沟县历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大禹时属梁州的西北境,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四川北部设广汉郡,下属十三县,其中的甸氐道就是今天的九寨沟县境内,甸氐道设置是九寨沟县有史可考的最早行政管理机构,充分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九寨沟县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纳入到汉王朝的版图。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吐谷浑可汗之子、龙涸王莫昌率众归附北周,北周以其地为扶州(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公元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废邓州,改置扶州,将扶州由松潘黄龙乡迁至今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安乐村(旧称水扶州),由隋历唐至元、明,皆为扶州,城垣毁于清初“帕纳皇帝”之乱,雍正三年,清政府决定设立松潘厅南坪营,因扶州城毁坏,于是另选城址于扶州之南、西山之麓的南坪坝,至雍正七年筑成,自此,“南坪”之称见诸史端。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53单独建县,1998年更名为“九寨沟县”。


三、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富集。境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有4条主要河流穿境而过,全长282.5公里,积水面积987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9905平方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04万千瓦,可开发量84.3万千瓦,已开发31.2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铁锰、赤铁、砷、锑等矿产资源14种,具有优势的矿种有金、铁、锰等,地处全国六大金成矿带之一的川西北金三角区内,黄金远景储量达150吨,已探明马脑壳金矿、草地金矿、水神沟金矿储量均达20吨以上,被原地质矿产部列为“跨世纪工程”(M15—2工程)和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富集区,现有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


生物种类繁多。已发现陆生野生动物619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雉鹑、绿尾虹雉、羚牛、林麝、雪豹等珍稀动物20余种,野生植物2033种,有银杏、红豆杉、独叶草等珍稀植物33种。全县有林业用地达35.7万公顷,森林植被覆盖率69.75%,是四川省第二大林区,有优质天然草场186万亩。天然中药材达290种,主要有党参、当归、虫草、贝母、天麻、猪苓等,盛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九寨刀党”。


九寨沟高中


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拥有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有勿角大熊猫、白河金丝猴、九寨国家森林公园、神仙池、甘海子、黑河大峡谷等国、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8万公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22.3。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


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均较去年有所提高,已超过震前水平。


2012年我县旅游发展形势良好,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均较去年有所提高。全年共接待游客453万人,同比增长41.4,其中:九寨沟景区364万人次,同比增长28.9;其他旅游者89万人次(指探亲访友、参加会议、一日游等);旅游总体收入583967万元,同比增长56.37。


(一)入境旅游情况


1、2012年接待入境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24.52%。


2、旅游外汇收入2760.6万美元,同比增长38.1%。


(二)国内旅游业情况


1、2012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40万人,同比增长42.00%;


2、国内旅游总收入591953.81万元,同比增长57.8%。


九寨沟高中


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方瑞玺摄


九寨沟高中


人文资源丰厚。悠久的历史,特殊的位置,为九寨沟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素有“民歌之乡、琵琶之乡、情歌之乡”的美誉,拥有《㑇舞》和《南坪曲子》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九寨沟演艺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型歌舞剧《藏迷》于2008年正式落户九寨沟藏迷大剧院定点演出。境内有宗教活动场所12处,盛行藏传苯波教、萨迦派佛教和伊斯兰教,火圈舞、涂墨节等民俗文化独具魅力。


四、农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农业


2012年以来,我县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农村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17个乡镇、120个行政村,177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14561户,乡村人口数53070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33119人,其中男性17441人。乡村从业人员29937人,其中男性16302人,从业人员中转移出州、省的从业人员856人。


2、农业生产情况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3778公顷,同比增长0.5。按现行价格计算,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530万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农业产值8003万元,同比增长17.2;牧业产值9364万元,同比增长13.1;林业产值3815万元,同比增长12.8;服务业产值2348万元,同比增长12.3。


2、粮食产量下降,其他农作物产量上升。全年粮食总产量10643吨,同比下降1.1%;蔬菜、瓜果类产量9755吨,同比增长19.4;药材种植产量1367吨,同比增长397.1。


3、牲畜存栏、出栏量增加。全年各类牲畜存栏头数92419头,同比增长1.5。出栏头数为58870头,同比增长61.3。


全年肉类总产量4616吨,同比增长7.7。其中:猪肉产量3002吨,增长11.5,牛肉产量1363吨,下降1.0;羊肉产量143吨,增长40.2。


4、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及生产能力逐步改善。2012年农村用电量134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9;化肥使用折纯量为566吨,同比增长3.9;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91吨,同比增长9.6。


工业


1、工业产值和增加值。2012年,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674万元,同比增长1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674万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工业增加值36475万元,同比增长2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954万元,同比增长16.0。


2、主要产品产量。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发电量126135万度,比上年增加40794万度,增长4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发电量113925万度,同比增长34.3;黄金产量296公斤,比上年增加158公斤,增长114.5。


3、工业能源消耗。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58.6吨标准煤,比上年减少1581.3吨标准煤,下降62.3。万元产值能耗0.021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34.8。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035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城镇投资240735元,增长3.6;农村投资59300万元,增长57.8。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0348万元,比上年增长60.6;第二产业投资62379万元,下降31.2;第三产业投资177308万元,增长25.1。


从行业看,工业投资62379万元,下降31.2,其中制造业投资3854万元,增长54.2。三产业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7908万元,增长27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4602万元,同比下降13.2。房地产业投资16078万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93万元,比上年增长35,竣工产值3291万元,比上年增长23.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均为17059平方米,房屋竣工价值3291万元。


五、教育卫生


九寨沟高中


九寨沟中学一角


教育事业。全县共有小学18所,小学在校学生海、杭州、西安、重庆、双流等直航线路。成兰铁路已正式动工建设,预计2016年投入运行。


九寨沟高中


环境优美的漳扎镇方瑞玺摄


城乡建设统筹推进。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目标,积极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漳扎镇提升等工程,县城区面积达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1.3,市政设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座将川西北民居特色和藏族文化元素有机结合的田园旅游城市初步显现。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五十百千”和“三百”示范工程,建成特色魅力乡镇7个、12旅游精品村寨、8个幸福美丽村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独具特色、设施完善的民族村寨,正成为九寨沟新的旅游风景线。


环境保护。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505万元,同比增长13.1,城市污水处理率75;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10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吨。


全县森林面积275974公顷。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264625公顷。建成区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


七、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低速增长。2012年全县户籍人口67039人,其中农业人口46816人,少数民族人口25578人;年末总户数22867户;常住人口81419人,其中城镇人口374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3‰;城镇化率46.0。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随着社会从业人数的增加,在职职工工资水平、退休人员养老金、低收入人群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20元,同比增加2701元,同比增长14.3。恩格尔系数42.1;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同比增长23.4%,恩格尔系数54.1。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7472人,年平均工资37745元,同比增长2.3。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7124人,同比增长0.2;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人员7835人,同比增长8.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47214人(含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失地农民),同比下降1.0;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992人,同比增长17.3。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7531人,同比减少13.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0423人,同比增长11.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253人,同比增长6.1。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