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资讯杂谈 > 正文

白蛉活跃期四川疾控提醒警惕中招“黑热病”

发布日期:2023/8/24 13:17:45 浏览:38

来源时间为:2023-08-04

每到夏秋季节,一种长着白色绒毛翅膀的小飞虫开始蠢蠢欲动。这种似蚊而非蚊的小飞虫名为白蛉,浑身披满绒毛,有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黎明或黄昏是白蛉一天中喜欢外出的时刻,它们在寻觅一种“珍贵的食材”——犬类、野生动物、人类血液。而这,正是它传播利什曼病的方式。

由于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及皮肤暗沉,此病又称“黑热病”。四川疾控专家提醒,这种疾病因患病后出现长期发热、乏力消瘦、鼻腔出血等症状,常被误诊为白血病、肿瘤等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医治,患者很可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而死亡。

看似扑朔迷离的症状背后,疾病的真凶其实是一种寄生虫,利什曼原虫,白蛉是传播媒介。当白蛉叮咬病人、病犬等宿主时,利什曼原虫就同血液一起被吸食进白蛉胃内,并分裂繁殖,移行聚集在白蛉的咽或喙部,在下一次叮咬时,侵入人或犬等体内,引发新一轮的感染。进入人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会侵入巨噬细胞,随着淋巴或血流到达人体各个部位,损伤脾、肝、骨髓和淋巴结,产生长期不规则发热(持续2周以上)、乏力、体重下降、出血倾向(鼻子或牙龈容易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腹泻等一系列症状。

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基本消灭黑热病

但在6省区威胁依然存在,四川近年有本地病例

据四川疾控专家介绍,黑热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在我国曾经有广泛流行,流行区域分为三类——丘陵和高原地区:我国山区及黄土高原地带,当前主要为甘肃、陕北,川北及晋中、南一带,主要传染源为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也称为癞皮狗),由中华白蛉传播;荒漠地区,即新疆和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荒漠地带,传染源为感染利什曼原虫的野生动物,由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传播;平原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冀南、山东、苏北、皖北等平原地区,传染源为感染了利什曼原虫的病人,由中华白蛉传播。

该专家提醒,虽然我国已在上世纪50年代末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但当前在前两类流行区,黑热病并未消失,特别是山西、甘肃、陕西、新疆、四川和河南6省(自治区),黑热病的威胁依然存在。我省九寨沟、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和北川等6个县,近年来均有过本地病例报道。

根据相关文献,当前我国报告的黑热病人主要为0至5岁婴幼儿和61岁以上人群。受感染白蛉叮咬的人,仅有一部分会出现典型的黑热病,大多数人呈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在营养不良、肿瘤等免疫缺损的情况下发展为黑热病。

消灭病原体就能治愈疾病

黑热病流行区生活的居民或游客,要做好这些防护

四川疾控专家提醒,黑热病流行区生活的居民、或前往黑热病流行区的游客,一定要在白蛉活跃的夏秋季节做好防护。推荐使用浸药蚊帐、纱门纱窗预防白蛉叮咬,减少在黎明黄昏时刻的户外活动,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衣长裤,在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减少被白蛉叮咬的机会。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黑热病,怎么办?专家建议,首先,不急着自我诊断,回忆自己是否有在黑热病流行区被白蛉叮咬的可能情况;如果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结合长期发热、乏力消瘦、容易出血或贫血等身体症状,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信息,进行针对利什曼原虫的病原或免疫学检测,以免延误病情,产生不可逆的身体损伤。

虽然寄生虫病听起来可怕,但只要针对病原体——利什曼原虫进行消灭,就能治愈疾病。目前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为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都能起到良好治疗效果。

原标题:白蛉活跃期四川疾控提醒警惕中招“黑热病”

编辑:罗小岳

责编:肖玲

审核:王成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