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资讯杂谈 > 正文

“初心向善德耀巴山”

发布日期:2023/2/22 17:51:05 浏览:113

粉碎性骨折,家里丧失主要经济来源,读高中的儿子面临着上不起学的困境,我便立即找学校减免了学杂费,找教育局申请到了生活补助,我也给了他500块钱帮助他。贫困户李天猛智力低下,妻子常年多病,还有3个孩子读书,家里十分贫困,我便主动把他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每年为3个孩子给予生活补助2000元。听说有严重矽肺病的李文昌因经济困难准备放弃治疗,我就第一时间找他谈心,还向民政部门争取困难补助3000元,让他安心治病。这些事情在我看来,都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把我当亲人。2016年3月,组织上考虑到我还有91岁的父亲需要照顾,准备另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们听说后就找到村委会,想留下我。村民李光寿老人说,王书记这么好,打着灯笼火把都找不到,如果要把他换走,我们就跑到县委去把他要回来!

我觉得,群众的挽留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褒奖,我把年迈的父亲托给了大哥,毅然向村民们承诺:“利民村不脱贫,我王良成就绝不走!”。

我刚到利民村时,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上,很少有车辆来往,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房屋都还是土坯房,村小也年久失修,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李家祠堂也摇摇欲坠。当时利民村给我的感觉,就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样。能不能带领乡亲们脱贫,当时真的一点信心都没有。

在与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多次会商后,我对症下药、开出治穷的“处方”,排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见成效、四年全脱帽”的脱贫奔康时间表,并把脱贫攻坚的突破口选在了道路建设上。

办公,在借来的村小教室,办公用品几乎没有;生活,则以“打游击”为主。这期间,村民的朴实善良让我十分感动。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能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不论开会多晚,我都能在村民家里喝上一杯热茶;不管地方多小,条件多差,他们都会给我铺上一张温暖的床。

路通则百业兴。为了早日把路修好,我每天给自己排一个班,与群众一起铺片石、搅混凝土……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双手都磨起了血泡,后来变成了厚厚的茧。日子一晃就是4年,我已经56岁了,头发也白了,皱纹也深了,但看着村里22.4公里的泥巴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我心里真是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在我看来,打通的不只是路,而是打开了群众心中向往美好生活的那个“结”。

我东奔西走,先后争取到了“集雨节灌”“安全饮水”“小农水”等项目,妥善解决了村里131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了75户易地扶贫搬迁,改造危旧房127套,相继完成了村小、村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便民超市、村史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农村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产业发展是脱贫奔康的有效抓手。2015年5月,我和县农业局专家调研后,认为利民村具有大面积种植高经济价值丹参的条件。但村民们都有顾虑,担心亏了老本。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我带上部分干部群众,去青凤万亩中药材基地参观学习。在我和村两委的努力推动下,2015年全村推广种植丹参50亩,每亩收益达8000元。

“必须要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这是我在村民大会上的承诺,我也一直在努力。金坡子生态园建起了,红心蜜柚产业园建起了,花椒园也建起了,村民们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刨出了“金蛋蛋”。

有了这些成功经验,我又多方联系本乡本土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多渠道邀请他们回乡创业,一批批外出务工者又陆续返回利民村。村里李梅夫妇原来在江苏一家养殖企业务工,学到种养技术后就积极回乡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建成300余亩养殖场,加工成风干食品卖进了上海年货市场,年产值达30余万元,带动12名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李峰成原在北京带建筑队务工,在我的动员下回乡投资,成立了醇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50多万元,带动14名群众人均增收3000余元。村里富了,村民们腰包鼓了,我也笑了。

刚来利民村时,村民们的卫生意识差。鞋子随便脱,袜子随地扔,脏乱现象随处可见。为了改变村民们这一陋习,我和村干部一方面利用村民大会给村民上卫生课,另一方面将搞得差的家庭拍成照片在村委会宣传栏里进行“张榜公示”,时不时地还在广播里进行播报。几次下来,有的村民就坐不住了,他们直接找到我说:王书记,你不要再广播了,羞死人了。我现在就回去改。说完,他们便一溜烟地跑回家,然后将整治后的场景拍成照片发给我看。久而久之,养成好习惯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为。现如今,不管走到利民村的哪一户,都是干净整洁的,良好的村风民俗逐渐形成。

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我荣幸,我是一名第一书记;我骄傲,我是一颗撒在脱贫一线的种子;我自豪,我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张崇鱼

中国好人、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张崇鱼。“为红四方面军将士树碑立传,让后人瞻仰,为了信守对12万巴山红军和红军后代的这一承诺,他21年如一日,行程60多万公里,远赴29个省、市(区),建成了占地120亩,立碑4280块,拥有将帅碑林楹联长廊、红军陵园等记录红四方面军悲壮历程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21年来,他遇到了数不尽的困难,但始终坚守承诺,不言放弃。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讲述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纪念馆名誉馆长张崇鱼的事迹,我讲述的题目是《弘扬巴山红军精神,做红色党史的传承人》。

曾有很多人问他:“张老,为什么说红色是巴中与生俱来的厚重底色呢?”他说,那是因为90年前,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446位将军曾在巴中浴血奋战,4.8万名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继而又问他:“什么是你眼中的红军精神呢?”他说,那是幸存老红军身上10余处3指宽的刀疤,那是张顺国师长被敌人活生生打断的8根肋骨......那是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以身献党的坚定信念。

每每想到这些,他的眼角就会湿润——那些红军牺牲时,哪个不是顶天立地的父亲?哪个不是传家立业的儿子,哪个又不是新婚燕尔的丈夫呢......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不叫一声怕、不喊一声苦,很多人就地掩埋,甚至连名字都未曾留下。作为巴中儿女,为红军将士树碑立传,便成立他一生的心愿。

两次与老红军结缘,改变他的一生

60年前,张崇鱼在巴中中学读书期间,学校请来一位老红军讲课。在课堂上老红军讲述起了自己的故事,掀开上衣,露出10多道、每道3指宽的伤疤。那一刻,让他深感震撼。

堂课上,老红军一边讲述一边嚎啕大哭,不为自己,而是为牺牲的战友,在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原来,在伟大的理想信念前,哪怕让你献出生命,也毫不迟疑……”

那堂课,启迪了他的人生观,红军成了他的榜样,于是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73年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85年,他在省医院巧遇红军师长张顺国,张顺国不到15岁便参加红军,在沙家店战役中被打断8根肋骨,仍坚持为党工作20年。在聊天中,就是那句“怕,就不是共产党员”,再次让他动容。

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收集红军史料,大量阅读有关红军的书籍典故,矢志当好红军精神的传承人。

时间来到1992年,他当时作为巴中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在筹备隆重庆祝红军入川60周年纪念活动的日子里,当时他有个想法一直在心头环绕:“当年红军将士为我们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作为川陕苏区的共产党员,要把当年红军的资料收集起来,为红军将士树碑立传,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他的想法一提出,各种声音扑面而来。有人劝诫,都六十岁的人了,还想干个啥?有人泼冷水,历时长、分布广,要找到他们,比登天还难。还有人嘲讽,莫不是为了游山玩水,骗钱当骗子。

想来想去,他最终坚定初心想法,“要么不干,干,就不怕困难!”。

20年坚守、奔走80万公里,只为建一座丰碑

巴河弯弯十八滩,实践方知行路难。

张崇鱼的建碑初心,向有关领导和身边的同事多次汇报交流后,得到的却只是他们精神上的鼓励,现实却很窘迫:“没人、没钱、没阵地,连一部电话都没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992年他拿出仅有的800元积蓄,踏上了寻访老红军资料的漫漫长路。

为了节省开支,住的是几块钱的地下室,饿了买点烤红薯,渴了喝点山泉水,身上沾满灰,脚底被磨破。但他始终告诉自己,红军奋战22年,自己这点苦算什么?

不仅忍受着身体上的苦,还一路遭遇误解,让他倍受打击。

1996年的冬天,省老干局的同志告诉他,山西太原有名94岁的老红军尚在人世。听到这个消息,二话不说他就踏上寻访之路。从巴中到太原,路程远、坐车难,他记不清转了多少趟车,吐了多少回,为了坚持,他甚至脱下袜子放在鼻前,用臭味儿让自己保持清醒。

好不容易到站了,可眼前的一幕却让他傻眼了:老红军叫啥?住哪儿?他一概不知。像只“无头苍蝇”,一边打电话向省老干局的同志求证,一边在太原街头打听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老红军的家。老红军在得知他们从巴中赶来,一路的种种心酸后,很是感动。

就在老红军找资料、拿钱资助建碑时,他儿媳回来了,一见到张老就厉声质问:“你们来干啥,来骗老人钱吗?”可无论怎么解释,根本听不进去,还说:“建碑是你们的事,我们老爷子不参与、不支持,再不走,我就报警了。”

他本想再作解释,但看见老红军急得说不出话来,担心老红军身体出状况,只好选择离开。谁知刚出大门,一盆冷冷的水就朝张老泼了出来。

这20多年的跋涉,他说起来是骄傲自豪,但想起来却辛酸沉重,期间他被当成过“骗子”关进派出所,遭遇过抢劫被打得头破血流,4次遇车祸,10次生病、两次病危……他的老伴心痛得掉下眼泪说:“老爷子,别折腾了,命都快没了,还找个啥。”但他却坚定的说:“遇事退缩怎么行,我们什么时候找齐,什么时候回!”

自1993年开始,他们跑遍全国20多个省区市,总计出行170多次,行程超过80万公里,拜访了1000多家单位和6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收集红军纪念物品12000多件。用他同事的话说,“人间该吃的苦都吃了,该受的罪都受了!”

但,他们初心不改、荣辱不计,只为让红军烈士回家!

余生不息,誓要将红军精神传承下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万里奔走终有回报。

他多方募捐资金3000余万元,参加碑林建设的领导有30多位,工作人员200余人;不计报酬投入碑林建设的技工、民工1000余人次,每日超负荷工作10小时以上。

奔走20余年,将帅碑林终于迎来开馆。那一刻,半生奔波,满腹委屈,一切都显得值得。

目前,将帅碑林已建成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纪念碑长廊、楹联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等十四大碑区,共嵌碑4580余块,其中红军将士个人纪念单碑4400余块,石刻红军名录13.8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2005年,将帅碑林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很多人说,能够建成全国最大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是他的功劳。但他认为,这是成千上万“无名英雄”默默付出的结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只是做了“份内事”,还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就这点微薄之功,却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为此让他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到清明,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前来碑林扫墓祭奠,张老都会带他们一一参观,为他们介绍红军历史。因为那一座座镌刻红军名字的丰碑,记录的是一段段腥红的峥嵘岁月,展示的是一幅幅川陕苏区首府的红色画卷,激励的是一代代砥砺奋进的巴山儿女,打造的是一张巴中走向全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

曾经的巴中大地,处处烙下红军印记。如今的老区城乡蝶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