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资讯杂谈 > 正文

【中国科学报】火花海已恢复!九寨沟震后遥感监测成果发布

发布日期:2023/6/14 19:33:23 浏览:32

来源时间为:2023-06-13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院领导集体

侯建国

阴和俊

张亚平

张涛

孙也刚

周琪

汪克强

常进

李和风

严庆

机构设置

院机关

派驻机构

分院

院属机构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科研进展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院士大会

院士信息

科普场馆

工作动态

科普文章

再登珠峰!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之巅科考?

黑洞“猎手”

千年一遇伽马暴,带来更多宇宙谜团

给新物种起个好名字,都有哪些“套路”

科普视频

播放三角

播放三角

播放三角

专题透视

工作动态

文化副刊

诗歌

书画

摄影

散文

反腐倡廉

文明天地

信息公开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组织结构

年度报告

中国科学院学部

基本信息

规章制度

工作进展

学部出版物

陈嘉庚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院部

机构设置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规章制度

发展规划

财政经费

科学研究

人事人才

国际合作

科学传播

【中国科学报】火花海已恢复!九寨沟震后遥感监测成果发布

2023-06-13

中国科学报高雅丽

【字体:大中小】

语音播报

2017年、2020年以及2022年的火花海水域无人机遥感影像图。空天院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对外发布九寨沟世界遗产地震后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成果。成果显示,九寨沟区域内全域植被已逐渐修复,备受关注的火花海已恢复昔日美丽。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遗产地内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受损。为促进九寨沟的恢复和发展,空天院研究员付碧宏牵头开展了九寨沟“天-空-地”监测项目。在为期3年的研究中,项目研发了九寨沟保护与恢复空间信息监测系统,构建了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国际科技咨询和培训平台,为九寨沟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遥感影像分析显示,九寨沟2017年(震前)植被覆盖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2.11,震后植被覆盖区占比降为79.91。随着震后恢复重建的开展,2020年和2022年植被覆盖区占比分别升至81.07和80.91,植被覆盖度接近震前水平。

研究团队将九寨沟全域植被覆盖度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共5个等级。其中低、较低植被覆盖区面积显著缩减,转化为中等和较高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稳定性升高,表明近年来九寨沟震后生态恢复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植被恢复集中于九寨沟自然遗产地的日则沟和则查洼沟,以熊猫海-五花海一线西南缘的植被恢复态势最佳。

火花海作为九寨沟遗产地的重要遗产点,是研究团队的监测重点。遥感影像显示,经过灾后恢复重建,火花海溃决区钙化坝已完成修复,其水体也基本恢复,已于2020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付碧宏表示,从2022年7月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可见,修复后的火花海坝体稳定,上游来水充足,水体清澈,周边植被基本恢复,已逐渐恢复昔日美丽。

为定量研究震后滑坡易发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研究团队统计了2017年、2017至2019年和2019至2020年滑坡各级别易发性区域所占比例。2017至2019年震后滑坡易发性结果显示,与2017年相比,高和极高易发性区域迅速下降至11.00;极低易发性区比例迅速增长,从13.56增至51.87。2019至2020年震后滑坡易发性结果显示,与2017至2019年相比,高和极高易发性区域继续减少,其总比例从11.00降至8.71;极低易发性区域继续扩大,其比例从51.87上升到55.57。

数据表明,经过灾后的自然恢复并辅以人工治理修复,九寨沟遗产地内地质灾害风险大大降低。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23-06-13第1版要闻)

2017年、2020年以及2022年的火花海水域无人机遥感影像图。空天院供图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对外发布九寨沟世界遗产地震后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成果。成果显示,九寨沟区域内全域植被已逐渐修复,备受关注的火花海已恢复昔日美丽。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遗产地内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受损。为促进九寨沟的恢复和发展,空天院研究员付碧宏牵头开展了九寨沟“天-空-地”监测项目。在为期3年的研究中,项目研发了九寨沟保护与恢复空间信息监测系统,构建了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国际科技咨询和培训平台,为九寨沟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遥感影像分析显示,九寨沟2017年(震前)植被覆盖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2.11,震后植被覆盖区占比降为79.91。随着震后恢复重建的开展,2020年和2022年植被覆盖区占比分别升至81.07和80.91,植被覆盖度接近震前水平。研究团队将九寨沟全域植被覆盖度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共5个等级。其中低、较低植被覆盖区面积显著缩减,转化为中等和较高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稳定性升高,表明近年来九寨沟震后生态恢复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植被恢复集中于九寨沟自然遗产地的日则沟和则查洼沟,以熊猫海-五花海一线西南缘的植被恢复态势最佳。火花海作为九寨沟遗产地的重要遗产点,是研究团队的监测重点。遥感影像显示,经过灾后恢复重建,火花海溃决区钙化坝已完成修复,其水体也基本恢复,已于2020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付碧宏表示,从2022年7月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可见,修复后的火花海坝体稳定,上游来水充足,水体清澈,周边植被基本恢复,已逐渐恢复昔日美丽。为定量研究震后滑坡易发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研究团队统计了2017年、2017至2019年和2019至2020年滑坡各级别易发性区域所占比例。2017至2019年震后滑坡易发性结果显示,与2017年相比,高和极高易发性区域迅速下降至11.00;极低易发性区比例迅速增长,从13.56增至51.87。2019至2020年震后滑坡易发性结果显示,与2017至2019年相比,高和极高易发性区域继续减少,其总比例从11.00降至8.71;极低易发性区域继续扩大,其比例从51.87上升到55.57。数据表明,经过灾后的自然恢复并辅以人工治理修复,九寨沟遗产地内地质灾害风险大大降低。(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23-06-13第1版要闻)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