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百姓生活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0/3/11 0:31:17 浏览:1648

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和在德投资者、创业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重大产业项目不多,城市经济、产业功能区发展滞后,县域经济竞争力减弱,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和挑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做好各项工作十分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抢抓国家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战略重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深入实施“七大行动”,全力打造“四张名片”,奋力打拼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态势基本一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聚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胜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倾力而为、尽锐出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完成2829户6168人年度减贫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严格脱贫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回头看大排查“下半篇文章”,分级分类推进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切实做到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继续做好援藏援彝工作,助推对口帮扶地区同步奔康。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22项央督问题、3项省督问题整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打好蓝天保卫战。落实节能审查准入制度,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单位GDP能耗,抓好秋冬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PM浓度较基准年下降18.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省控目标。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沱江流域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工作,7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优良。打好净土保卫战。建成土壤风险管控区和先行示范区,开展用地污染状况调查,狠抓新市工业园等重点问题整治,促进磷石膏“消增削存”。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共建沱江生态廊道。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成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严密防范系统性风险。全力防控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警戒线以内。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按计划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确保隐性债务只减不增。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确保债务率、利息支出率控制在合理范围。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用好用活地方政府债券。坚持过“紧日子”思想,按比例压减一般性支出。

二、聚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实体经济根基

坚定不移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5 5 1”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制造业发展方式变革。以质量变革为核心,实施“主导产业提质振兴”计划,开展央地合作专项行动,支持存量企业内生式发展,加快东汽50兆瓦燃机示范电站、国机重装飞轮储能智能工厂、联东U谷等170个项目建设,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均增长8以上,五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0;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倍增”计划,加快什邡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支持广汉打造西部最大航空维修保障基地,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营业收入均增长15以上,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4以上。以效率变革为目标,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推动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启动建设工业赋能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深兰科技等17个项目,“装备制造工业云平台”入驻企业4700家以上,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6个,争创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数字经济增长12。以动力变革为重点,编制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打造新经济创新创业生态圈。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智能钻机研制及应用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市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高新

技术企业20家、企业技术中心15个。

推动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做大园区规模。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实施“六个统筹”,实现“多规合一”,推动单一生产型园区向产业功能区转型。实施园区上台阶行动,围绕主导产业抓好产业招商和调迁入园工作,6个产业功能区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61亿元,推动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打造千亿园区。突出产业特色。绘制“三图一表”,加强产业细分领域研判,重点支持什邡通航产业、罗江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广汉数字经济产业、德阿锂电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完善功能配套。推动“七通一平”建设,实施“四化”工程,推进“智慧化”试点,各县(市、区)新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重点推动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天府旌城、物流港产城一体发展。强化要素保障。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理念,提高亩均投资强度及产出门槛,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采取“弹性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方式供给土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做好电、气、油、运等要素协调保障。

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强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帮扶,对发展基础好、市场前景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加大政策倾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资本运营、市场拓展,引进培育百亿级企业2户、50亿级企业2户、上市企业1户。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引导有潜力有技术的创新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实施小微企业升规培育计划。用好支持小微企业上规模9条措施,加大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帮扶力度,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以上。

三、聚力推动成德同城化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成都主干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对外开放。

全面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突出规划引领。推动出台《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凯州新城发展战略规划》和《天府旌城总体规划》。加快交通加密成网。实施轨道交通“五个一”工程,启动成都经广汉至德阳市域铁路(S11线)、成都环线铁路德阳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高速干道建设,启动德阿高速前期工作,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成绵高速扩容、成南高速扩容、成都三绕德都段等项目,成都三绕德简段全线通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加密德阳—双流机场动车班次,推动城际动车组投运,开行旌阳—新都地铁三号线、中江—金堂跨区域公交。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凯州新城着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食品医药等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中央公园带示范区、工业大道、金简仁北延线等18个项目,打造成德同城先行示范区。推进什邡—彭州、广汉—青白江边界试验区建设。加强文旅区域协作,推进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联合申遗,重点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等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名优产品互信互认,共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强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共享,扩大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推动数据开放共享、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和一体化发展。举办“成德同城大讲堂”。支持罗江—绵阳高新区、绵竹—安州、中江—三台深度合作,打造边界合作试验区。

全力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召开全市开放发展大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更多国(境)外分支机构、营销网点,搭建德阳—东盟外贸服务平台,实现进出口额130亿元。加快中国(四川)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出台专项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物流港自主创新改革。主动融入“金青新”大港区,探索跨行政区域开放口岸监管模式。开行德阳经钦州至东南亚的国际定制班列,打造内陆出海新通道。加快建设蓉欧(德阳)国际木材保税产业园、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德阳产业园,积极引进外向型经济主体。加快综保区建设和申报工作。

切实增强招商实效。瞄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精准筛选锁定目标企业,在招大引强上实现突破,全年引进3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6个以上,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制造业100强、行业领军企业等重点企业5个以上,到位国内市外资金800亿元、到位外资8.5亿元。用好项目招商专家库,打造懂产业、懂政策、善招商的专业化团队,大力开展中介招商、顾问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强化产业招商责任制,优化项目统筹、跟踪促进、准入评审、督查考核机制,建立签约金额与落地投资挂钩机制,招商项目年度实际投资完成率达30以上。

科学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准确把握德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加快“十四五”规划编制。紧盯国、省政策导向,牢牢抓住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项目,争取更多事项纳入国、省盘子。

四、聚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不断激发内需潜力活力

坚持双轮驱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构筑“4 6”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出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培育限上商贸和规上企业100家。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文体旅游等支柱型服务业,加快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建设,启动城乡配送网点工程,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快培育现代金融产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9,支柱型服务业占比达50。做新做优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美食美酒、教育培训、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成长型服务业,

加快推进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国家发电设备零部件质检中心、蓥华山旅游康养产业基地等30个重大项目建设。办好川菜川剧文化周、雪茄风情节、慕尼黑啤酒节等活动,增强服务供给力和产业竞争力。优化服务业布局,建成一批省级、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开展旅游、餐饮、物流、康养、家政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打造“德阳服务”品牌。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壮大文旅经济。优化文旅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五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项目建设,推进中国雪茄风情小镇、天府冰雪小镇等项目建设,鼓励德阳杂技团、银谷集团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文旅企业,培育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工业旅游、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推进全域旅游。突出三星堆龙头引领,规划建设三星堆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支持绵竹、广汉、什邡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提升文旅品牌。实施特色品牌推广工程,用好“三九大”新名片,推动古蜀文明走出去。办好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文旅发展大会、德意阳阳过新年、城市观鸟季、“魅力德阳·美丽乡镇”竞演、迎春购物月、德阳灯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