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企业单位 > 正文

王朗九寨背后的大熊猫家园

发布日期:2016/7/14 2:32:54 浏览:900

从平武县城溯夺补河北行,王朗保护区远在100公里之外。它像一个半岛探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隐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岷山之中,与东面和北面的九寨沟、西面的黄龙三角鼎立。三角中的九寨、黄龙已经是光芒四射的明星,相比之下,王朗更像一个隐逸的居士。

美丽风光

50年代,这片山区为宝成铁路贡献了大量枕木,以至于今天从平武县城一直到王朗保护区管理所所在的牧羊场(“王朗”在当地白马人语言中意为“牧羊的地方”,这里曾是白马人的牧羊场),完全看不见一棵原始树木。王朗保护区内有长白、竹根岔、大窝凼三条主沟,距离外界较近的长白沟同样遭到过砍伐,从牧羊场往北深入,在贴近岷山山脊的竹根岔、大窝凼沟,原始森林幸免于难。在这里,王朗最典型的植物群落随处可见:数十米高的云杉、冷杉剑指蓝天、遮天蔽日,树干要两个人才能合围,树龄大多在500年以上;大树脚下荡漾着箭竹的海洋,一人多高,密不透风,间或有杜鹃、白桦、红桦从中探出头来,箭竹林脚下是厚厚的、碧绿的苔藓,踩在上面好像踩在最松软的地毯上,脚感好极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森林。”中国林科院的硕士研究生小薛赞叹,据他说,王朗的很多森林群落都处于顶级群落阶段,可以实现自我生态平衡,是植物发展的巅峰状态。

王朗以植物、动物多样性而闻名,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前来开展科研——我在王朗碰到的学者比游客还多,看来这是一个适合内行看门道的地方。小薛这次来到川西的王朗、黄龙、若尔盖、毕棚沟等地,就是为了采集紫果云杉的果实用做课题研究,他需要在每地选择20~30棵树,每棵树采集当年成熟的30~50枚果实。

王朗的高大树种主要是云杉、冷杉、高山柏,在我看来云杉、冷杉长得实在没有什么不同。而云杉又分为紫果、粗枝、川西、麦吊云杉,冷杉又分为紫果、岷江冷杉,要从这茫茫森林海洋中筛选出20多棵紫果云杉来可不容易。小薛教给我一个辨别的方法:从树枝上拔掉叶子,如果脱叶痕凸起就是云杉,反之凹陷就是冷杉。另外还可以从果实、树皮等来识别,比如紫果云杉的果实是所有云杉中最小的,长3~6厘米不等,生长期为绿色,秋天成熟后为紫色,久之转为褐色;果实中的种子比芝麻大、比绿豆小⋯⋯

巡护监测

我们沿竹根岔沟而行,瞪大眼睛在林海中搜索。没有望远镜,凭肉眼难以发现高大树上的果实,我们的经验是自下而上:先在树下寻找落果,确定为我们需要的紫果云杉后,再看树上有无果实。小薛在某棵树下发现一枚紫果云杉的果子,我接过一看,果体上是波浪般的纹理,像姑娘的泡泡裙,味道像松香一样迷人,但颜色发黑而不是紫。小薛说,这是往年的果实,紫果云杉每2~3年结果一次,有大小年之分,果实在土里休眠3~5年后才会发芽、生长。这才发现大部分的杉树上都没有果实,采集果实的难度又加大了。

我们从珍宝桥来到大草坪,一棵古老的杉树倒在路边,巨大的树根纠结成网状的平面。小薛说,这叫风倒木,上了年龄、木质疏松的大树树大招风,刮大风时,噼里啪啦纷纷倒下,以惊心动魄的方式来让位于新生代,是森林实现更新换代的一种方式。

终于,我们在大草坪发现一片紫果云杉林,并在一棵下面发现多枚落果,向树上望去,果实累累。大喜!有了好的开头,我们很快发现了第二棵、第三棵⋯⋯后来,小薛请了两个老乡,用了两天时间爬树采果,胜利完成任务,转战黄龙。

紫果云杉并非保护物种,但小薛说,王朗的紫果云杉单株经济价值在万元以上,因它的木质比冷杉好,一度是伐木的首选对象;又因砍伐后人工种植极难成活,几乎不可能恢复原有生态,“我觉得它早晚会成为受保护植物。”跟随小薛在林海中走了一天,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地凝视森林,透过茂密高大等表象,森林的秘密在我眼前灵光乍现,它的内涵是有耐心和好奇心的人才能发掘的。

寻踪大熊猫

今年王朗的气候异常,保护区内出现了蚂蟥,本应秋高气爽的10月却接连下了半个月的雨,雨量是往年的3~4倍。我正好赶上这连日的阴风冷雨,虽然每天早上都有鸟儿在窗外唱起晨曲,但我还是抵不住温暖被窝的诱惑,直到早饭时间。最后一天我毅然决定早起,看窗外夜雨已停,山巅白雪皑皑,空气清冽,跑步去!

被收集的大熊猫的粪便

王朗保护区除管理处区域有一二百米水泥公路外,其余都是砂石路面,雨后也不粘脚,却比水泥路更有弹性,跑起来脚感很好。这样的路面更适合作为小型爬行类动物过往的通道,是保护区内不建水泥路的重要原因。

山巅云雾缭绕,两旁林木簇拥,空气清新洗肺,背景音乐是潺潺水声和空灵鸟鸣⋯⋯这样的跑步非常惬意。冷不丁,一只拖着长长尾巴、一身艳丽羽衣的鸟儿从林中飞出,轻盈地滑翔,停在前面不远处的柳枝上。轻轻走近,可以领略它的美丽。只可惜没带望远镜,不然可以近观更多的鸟。

这次来王朗,正好赶上国家林业部首次在四川的平武、青川开展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野外监测试点调查,整个平武县林业局、王朗保护区全体出动,分成十多个小组,对包括王朗在内的所有保护区做拉网式普查,规模空前。那天早饭之后,我跟随王朗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佑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朱立峰一起上山了,目标是大窝凼沟内的一片山林。

即便在王朗这样的保护区内,看见野生动物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更多时候是通过动物留下的痕迹(比如脚印、粪便、巢穴、咬食动植物的痕迹⋯⋯)来感受它的存在,了解它的习性。我们离开公路,过河,林蛙在草丛中跳跃。走进林间小道不过数百米,就发现了豪猪的脚印,很小,像一朵梅花印在泥地上。继而又在旁边的草地上发现一个小水桶般大小的新鲜泥坑,陈局长说那是野猪拱出来的。这里海拔大约2700米。

在野外见到大熊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往上爬行,箭竹丛林、高大冷杉、大叶杜鹃⋯⋯植物多样,琳琅满目,满身披挂松萝的白桦树更是让森林风情倍添。陈局长说,大熊猫喜欢在大树下活动:爬树玩、在干爽的树下吃新鲜的竹子、过夜、孕期以树洞为巢穴⋯⋯因此,那里必然留下大量粪便,所以有经验的人往往以大树下为重点巡查目标。

果然,在箭竹丛中的一棵冷杉树脚下,海拔约2850米的地方,我们发现了新鲜的大熊猫粪便,大约是最近一两天的产物。朱博士在此定位、采样、记录数据,之后捣碎粪便,这是野外监测的习惯,如果大熊猫再来并留下粪便,就不会发生混淆。我欢欣雀跃,警觉地左顾右盼,猜想大熊猫没准会猛然从周围某处竹林中大摇大摆地走出来接见我们。陈局长笑了:别做梦了,大熊猫的嗅觉、听觉都非常灵敏,远远地感知到人的气息后就会躲避。野生大熊猫身手敏捷、活力十足,完全不同于动物园熊猫的懒样,它在箭竹林中的奔跑速度是人的3~4倍,是运动健将,有时候我们工作人员看见的大熊猫粪便还在冒烟,也根本没办法追踪到它。我无语,试想,50只左右的大熊猫分布在保护区322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处”啊!

陈局长又说:“相对而言,每年春天的发情、交配季节是比较容易见到大熊猫的。”此时它们会激情难耐地鸣叫,循声而去,可能会看到两只雄性熊猫为争夺配偶而打得不可开交,失败者耳朵被撕成数片,眼睁睁看着胜利者和配偶Happy,残酷的自然法则!此外,大熊猫每数月会到溪边畅饮一次,喝得小肚子鼓胀,倒头就睡,这叫“醉水”,这时也容易被发现。而1986年箭竹开花,走投无路的大熊猫走出山林到老乡家偷食,得到救助,是人与野生大熊猫亲密接触最多的时候。

到海拔3400米左右,箭竹逐渐稀疏,杜鹃渐渐矮小,云杉、冷杉也没那么高大粗壮了。从这里横向沿山腰穿越,完全没有路了,必须手脚并用,分开竹林,穿越而过。途中,在海拔3270米处,我们发现了新鲜油亮如黑珍珠般的牛羚粪便,这种体积大如牛的动物,粪球却小巧得和羊粪蛋一般。这是今天与我们间接接触的第4种野生动物。

收集飘落物的物件

一夜雨后,箭竹林水珠洒落,很快就一身雨水、一身竹叶、一脚烂泥,走得艰难,不由佩服起大熊猫的本领。有人曾经怀疑大熊猫担当奥运吉祥物是否称职,看来是太不了解它的习性了。在大熊猫的地盘上,即便发现了它的踪迹,追踪起来也是难事,难怪有人在王朗工作多年也没见过大熊猫一面,更多的游客为不能在现场见到大熊猫而抱怨。陈局长说,王朗生态旅游的远期目标是实现游人与野生大熊猫的近距离接触,随着大熊猫栖息地良性发展,工作人员能较精准地确定大熊猫的活动地点,并与大熊猫建立友好关系,打消野生大熊猫对人的畏惧心理,最终游人得以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见到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的大熊猫,就像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可以轻易见到野生考拉、鸵鸟一样。

晚上回到牧羊场,在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蒋仕伟的电脑里,我还看到他们利用红外线照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这种特殊相机被安装在野外的动物过往要道处,通过感应动物体温来拍摄照片。镜头下,大熊猫、牛羚、豪猪、猪獾、黄喉貂、鼹鼠、白雉、棕熊、苏门羚、叼着野鸡的豹猫⋯⋯自自在在,次第登场。白天的身临其境加上这些现场感觉的照片,令我感到自己真正置身于动物乐园。

亲近白马人家

水牛加水库尾端的祥术加(“加”白马语为“寨”)是距离王朗保护区最近的自然村,也是禁伐前依赖木材资源程度最高的村子,现在,旅游接待作为木头财政的替代经济在这里发展得红红火火,“藏家乐”非常规范,路边一家紧接一家的两三层木楼专为旅游而建,带有回廊和宽敞的院子,古老朴素的白马木屋隐在它们后面。

从事传统纺织的白马妇女

波兰藻一家还住在老木屋里,属于还没富起来的那部分人。10月中旬,连绵秋雨让王朗提前进入冬季(下雨天白天室外最高气温5℃),祥术加几乎没有游人,寨子里难得见到老乡——都躲在火塘边烤火呢!到波兰藻家的时候,如我想象,她正坐在火塘边的木框上纺织花腰带,她78岁的妈妈在一旁切猪草,切完了就坐在旁边静静地看女儿织布,一只猫靠近火塘取暖。后来,她男人进来了,一家人围在火塘边,旺旺的柴火将屋子烤得温暖,火塘上的木梁乌黑油亮,非常温馨亲切的气氛。

45岁的波兰藻是白马寨子有名的纺织和刺绣能手,并得到王朗保护区社区合作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扶持,定向、规范制作白马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波兰藻妈妈那一代,没有其他布料,几乎所有白马女人都会织绣,她们种植麻,用麻纺成线,用当地植物或矿物染料染上五颜六色,用简单的织机编出麻布⋯⋯波兰藻14岁时正式跟随妈妈学习织绣,很快就青出于蓝,成为远近闻名的能手。在她这一代,会织绣的妇女比例已经大大下降。到她女儿一代,几乎就没人愿意做了:这玩意儿一坐就是一天,又累又苦还挣不了几个钱,不如去藏家乐唱歌跳舞(白马人能歌善舞,我到白马寨时,水牛加三兄妹组成的“白马人”组合刚在江西卫视的“红歌会”比赛中获得亚军,举寨振奋)、当服务员、煮饭。传统文化的消亡如此之快。过去白马人穿靴子,用牛皮做底子、羊毛毯做面子,现在连老年人都不穿了;现代的面料又便宜又方便,除了花腰带,白马人都买布料用缝纫机做衣服了。如果不是游客需要,传统织绣可能已经失传了。因为缺乏拯救,白马人的文字已经失传,非常可惜。

2001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当地成立了妇女小组,有8个成员。美国人当娜为小组设计了书皮、杯垫、小包、毯子等改良型、实用型的织绣产品,但因为当时旅游不成规模、效益不佳。2003年小组解散,只剩下波兰藻一人一直坚持在做。发展周边社区的替代经济(比如旅游、纺织、养蜂、养殖蘑菇等)可以减少当地人放牧、狩猎、砍伐等对保护区的侵害,是生态旅游的内容之一。今年,在保护区主持下重组妇女小组,波兰藻到凉山彝区考察了那里的妇女发展中心,新组建的小组有白马乡6个寨子30多人参加。波兰藻负责指导,姐妹们完成织品后交到她这里,她负责再

[1] [2]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