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下设单位 > 正文

四川举行“美丽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发布日期:2023/7/27 13:37:09 浏览:83

来源时间为:2023-07-24

原标题:四川举行“美丽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四川”新闻发布会

7月24日(星期一)10时,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美丽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四川”新闻发布会,邀请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长王景弘先生,四川省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总队长、一级警务专员范成绪先生,阿坝州林草局局长雍军先生,成都市野保及防疫专委会秘书长巫嘉伟先生,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付义强先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黄卓伟先生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国际传播与对外推广处处长宁光霞主持。

四川省委宣传部国际传播与对外推广处处长宁光霞: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一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四川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正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统领,围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书写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四川篇章。今天,我们举行“美丽四川”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四川”。

我们邀请到省林草局副局长王景弘先生,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总队长、一级警务专员范成绪先生,阿坝州林草局局长雍军先生,成都市野保及防疫专委会秘书长巫嘉伟先生,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付义强先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黄卓伟先生,请他们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提问。

下面,请王景弘先生作情况介绍。

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长王景弘: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同心协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强举措和更优保障,多维推动,多措并举,构建了“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坚守了美丽四川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了“木里大森林”“红原大草原”“若尔盖大湿地”“蜀南大竹海”“神奇大九寨”及“国宝大熊猫”“稻城亚丁”“达古冰川”“圣地黄龙”等“大美四川”的生态画卷。天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各类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物种多样性恢复性增长。

第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建立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放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确保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国家在四川布局了3个国家公园。我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获得首批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获批创建,贡嘎山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四川主动担起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政治责任,奋力把四川片区建设成为中国领先、全球知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

二是自然保护区涵盖多种类型。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分布超过全省面积70,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目前,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65处,涵盖了3个类别8个类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涵盖了全省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自然公园丰富多彩。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公园320处,涵盖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石漠公园和自然遗产等多种类型,多样的四季生态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价值巨大。

第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修复全面推进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低悬殊大,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丰富,加之横断山区和华西雨屏独特气候,囊括了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是各类生物重要的栖息地。四川将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先后大规模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大规模绿化全川等系列生态工程,全省林木覆盖率达51.84,森林覆盖率达35.72,森林蓄积量达到18.95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

二是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扎实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有效遏制草原退化趋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2.5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湿地生态系统总体向好。建成国际重要湿地3处、湿地自然保护区32处,湿地公园从13处增至55处,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

四是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较上一个监测周期,全省荒漠化面积减少99.31万亩,沙化面积减少277.41万亩,石漠化面积减少330.89万亩。

第三,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四川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是具有全球保护价值的高原物种起源和进化中心,也是全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是孑遗种和濒危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现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这既是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源和优势,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和挑战,为此我们始终把物种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的抓手。

一是就地保护全球瞩目。围绕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山鹧鸪和光叶蕨、疏花水柏枝、峨眉拟单性木兰等极小种群,完善就地保护措施,实施抢救性保护和野外救护,加强栖息地监测巡护。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光叶蕨等曾被国际国内认为绝灭或行将绝灭的物种在四川重新发现,野生种群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全球关注。

二是迁地保护卓有成效。持续开展大熊猫、林麝等人工圈养种群的繁育研究和野化放归,持续推进崖柏、距瓣尾囊草等极小种群植物野外回归,珙桐、连香树、红豆杉、攀枝花苏铁等物种迁地保护成效显著。

三是遗传资源保护西部第一。持续推进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加强水青冈、毛叶山桐子、竹类等本土原生优质种质资源保存,目前已建成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20处,西部领先。

四是法律保护坚强有力。我省积极制定、修订一系列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各市(州)也围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清风行动”等,全力维护野生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境的安全。此外,我们还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组织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风险评估,制定突发有害生物应急预案,持续推进有害生物除治攻坚行动,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等外来有害生物蔓延态势。目前,分布在我省的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基本得到有效保护,大量珍稀动植物相继回归,美丽四川本底更加厚实。

女士们、先生们,多样世界,生生不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栖息地,在地球上为人类留下更多的朋友。我们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几个重大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坚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谢谢大家!

宁光霞:

谢谢王景弘先生,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中国城市报记者:

四川很多极小濒危种群如大熊猫、距瓣尾囊草等呈现恢复性增长。请跟我们一下四川极小种群物种科学保护背后的故事。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付义强: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当前全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前所未见,平均每小时便有一个物种灭绝,但四川很多极小种群物种却呈现恢复性增长,大熊猫的保护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便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这里,我想跟大家另一个极小种群成功保护背后的故事。

四川山鹧鸪是中国西南山地特有雉科鸟类,仅分布于四川省中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的少数山区森林中。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性濒危物种。和大熊猫一样,该鸟类是一个古老的珍稀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生态保护价值,国际关注度极高。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世界雉类协会鹑类专家组前主席西蒙·道威尔博士,曾专程赴我省考察四川山鹧鸪的种群状况,发现其种群密度极低且当时的栖息地破坏严重。道威尔博士因此悲观地预测:该物种将在2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根据2003年发布的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山鹧鸪总数量仅约1000只。为了抢救性保护该鸟类,世界雉类协会将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保护列为全球鸡形目鸟类保护行动计划的最优先领域。

1998年和1999年,四川省在中国率先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四川山鹧鸪残存的栖息地开始受到严格保护。此后,又在四川山鹧鸪集中分布地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等,加之早先成立的马边大风顶、甘洛马鞍山、峨边黑竹沟等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的保护网络得到系统构建,为四川山鹧鸪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在此,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野保站与世界雉类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北英格兰动物学会、英国切斯特动物园等国际保护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将一些先进的保护理念,如社区共建和协同保护等,引入四川山鹧鸪保护实践,对四川山鹧鸪的种群及栖息地保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除此以外,由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和乐山师范学院等单位组成的国内联合课题组,3代人前后历时近30年,系统查明了四川山鹧鸪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率先完成了四川山鹧鸪及几个近缘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为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建立了针对性的四川山鹧鸪种群监测方法以及繁殖活动全自动监测系统;并针对人工林改造和廊道建设,建立了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技术。上述的科研成果在多个自然保护区得到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各保护区四川山鹧鸪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据最新的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当前四川山鹧鸪种群总数量约2053~2224只。与全国野生动物一调结果(约1000只)比较,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适宜栖息地总面积达到6018.3km²,增加1039.5km²,增幅达20.88。目前确认的四川山鹧鸪实际分布地包括

[1] [2] [3]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