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企业单位 > 正文

地方电力写风流群星璀璨耀蜀乡

发布日期:2016/5/27 13:01:46 浏览:1011

九寨沟电网公司,地方电力写风流群星璀璨耀蜀乡 群星璀璨、2013群星璀璨演唱会、群星耀中国、四川蜀能电力有限公司、鱼米之乡指什么地方、地方电力、陕西地方电力建设公司、陕西地方电力集团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招标网、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九寨沟电网公司。

http://www。sina。com。cn2006年06月18日07:40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我省地方电力“十五”发展之路

师级灵夏先清邓文彬陈希

天府之国,千河大省,江河纵横湍急,水能富甲天下。西恒筹资,洞窝建站,率开历史先河;沧桑世纪,物换星移,川电已逾百年。

传承文明,勿忘历史。地电职工,情系“三农”,回报光明,多少人流血流汗,不下战场。农村水电,方兴未艾,服务大众,多少人抱病工作,奉献青春。筑大坝,钻隧道,餐风露宿聚能源,几多艰辛;越千山,跨万水,爬冰卧雪建电网,战果辉煌。

山绿了,水清了,灯亮了;业兴了,钱多了,民富了。德政之举暖人心,扶贫工程到万家。地方电力写风流,昔日星光已燎原……

———四川省地方电力局局长张忠孝一首豪迈的《光明赋》浓缩了我省地电事业的艰辛与辉煌!

四川,以中小水电及其配电网为主体,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地方电力,一直走在全国同行前列,而“十五”可以说又是最好的发展时期:地方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80万千瓦,供电区域涉及全省146个县、市、区,占全省80%以上,年供电量337亿千瓦时,占全省总量的30%左右;农村电网改造、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成为“三大亮点”,为促进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网改造———“亮化”四川新农村

农网改造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我省是农业大省,6000多万农民的用电问题是全省每个电力工作者肩上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每个工作者都还必须行进在全省农网改造

的艰难道路上。

“记得那天是大年三十,雪花纷飞,天气阴冷,我和同事们到一个偏远乡村架线,一直忙到深夜通上电。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却还在黑夜中颠簸,回到家已快凌晨3点了。但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通电时,电视机前小孩欢跳的样子。”南部县南隆镇供电所李兴华为了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全县各村都留下他的足迹,寂静深夜回家的场景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南部县从六十年代开始兴建小水电,现已拥有水力发电站14座,装机容量11.78万千瓦,地方电网遍布城乡。但因长期投入不足和管理环节多,农村线路布局差,加之陈旧老化,线损大、电压低、电价高、安全隐患多。在历时5年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全县农网改造共完成投资1.67亿元,基本完善了电网布局,新建和改造了大部分线路,并对26万多户表进行了改造,占全县总户数的85%。

如今,南部县的大部分农村供电状况已得到根本好转。盘龙镇铧厂垭村雷大秦高兴地告诉说:“现在灯也亮了,机器也能启动了,电价更降下来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脱粒机、抽水泵,不少家里还用上电饭煲。这些东西方便,省时、省力,算起来划算,离了它们,许多人还真难走出去打工挣钱呢!”

像李兴华这样为农网改造奔波的电力人,全省地方电力战线有千千万万;像南部县这样的情况,全省比比皆是。他们的辛苦换来的是乡村亮丽一片天。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省由水利系统负责的111个县、市、区,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4.28亿元,超额5%,新建高低压线路总长达24万公里,相当于绕了地球6圈。通过农网改造,电网结构薄弱、设备老化失修等状况得到根本改善,10千伏及以上电压合格率达98%,用户端电压合格率达90%;撤销乡电管站1028个,设立供电所592个,从体制上杜绝了“三乱”现象。累计改造户表744.63万户,户表工程到户率内地达到85.3,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地区(简称:三州)达到65.2;农户受益面内地达到95%,三州达到80以上。通过农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线损率大幅下降22个百分点。2002年,雅安电力公司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同网同价”,受到省及国家发改委的表彰。初步统计,目前仍由水利系统负责管理的县中,有一半以上县的农村电价在0.4657元/千瓦时及以下,其中康定县、马尔康县、理塘县等12个县的农村电价还低于城市。

面对成绩,省水利厅厅长彭述明想到更多的是不足,他说,“因资金缺口,还有部分农村线路和户表未能实施改造,地方电网中还有24个县没有实现城乡

用电同价。这五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坦白说离最后的成功还有一段路要走。”省水利厅管电副厅长陈荣仲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要全面完成农网改造遗留问题,资金缺口至少还有59亿元。”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尽管有的地方电力企业经营十分困难,但为了“三农”利益仍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未改地区要求继续农网改造的压力大,城乡同价的压力同样也大。地方电网主要面向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供电,服务于“三农”,所供的城市居民、工商负荷供电量相对较少,城乡电价均摊能力十分有限。如:青川县电力公司农村生活供电量占总供电量的比例高达76%。对此,有专家呼吁:贯彻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不能简单将全社会的责任让电力企业全部承担,国家应继续在政策上支持农网改造,以及建立全省合理的电价大均摊机制。

农村电气化———昔日星火已燎原

条条银线纵横阡陌,座座电站崛起于青山绿水间。

地处峨眉山市的龙洞村,是一个仅有一千多人的小山村,到2005年底,该村由一个水轮泵式电站发展到现在的8座电站,装机容量从50千瓦增长到11790千瓦,年发电量5500万千瓦时,上网电量4800万千瓦时,实现了从农业为主到以电力为主的产业化转变,并带动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使旅游业、林业、农副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在电站上班的村民有425人,占全村劳动力的50。村现有生产性固定资产6000余万元。2004年全村产值1540万元,其中电力产值1000余万元。农民收入每年大幅增长,实现由温饱经初级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村主任告诉我们:“现在全村有音响设备300多套,彩色电视机500台,卫星电视接收设施200多套。电气化建设,壮大了集体经济。村投资61.8万元新建了规范化的教学楼,并投资15万元购进了21台教学用电脑,率先在峨眉山市实现了村小电化教学。投资建立了村电教室、图书室、4个卫生室和一所幼儿园。如今,村民用电电价从原来的0.40元/千瓦时降到0.25元/千瓦时,以电代柴使原来光秃秃的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形成了以电护林、以林保土、绿色旅游、林茂人富的生态良性循环。”

龙洞村的发展并非偶然,它的成就得益于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以及从“十五”期开始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扶持政策。

如果说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是上世纪末我省农村电力建设的一个基石,那么,从“十五”开始的新一轮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则是本世纪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丰碑。

“十五”期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400个县(市、区)中开展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我省“挤进”了60个县(市、区)。拼搏和奋进永远是地方电力建设者的秉性。通过三年艰辛努力,雅安市雨城区经率先达标验收,标志着全国第一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在我省诞生。各“榜上”县在你追我赶的同时,“落榜”县不甘落后,积极争取主动,努力“自学成才”。到“十五”末,经省政府验收,全省共建成65个电气化建设县(市、区),超任务8%。65个县(市、区)共投产装机容量98.92万千瓦,新增年发电量40亿

千瓦时,年均递增8.17%和8.51%;同时,通过加强电网建设,农村供电面、供电能力、用电水平显著提高,达标年乡通电率达到100%,新增通电户48.83

万户,户通电率达到99.45%,人均年用电量达到658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

量达到592千瓦时。

水电农村电气化有力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体现了电气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促进和带动了贫穷落后地区的整体发展。地处凉山州雅砻江旁的盐源县,“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3亿多元,新增装机容量6.74万千瓦,实现了与西昌、木里联网运行,结束了30多年孤网运行的历史,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户通电率达到95,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泸沽湖重点旅游开发区,曾因大部分乡村不通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差,卫生院、学校靠点煤油灯、蜡烛工作和学习,被中央电视台以“西边日出东边雨”为题与云南进行对比,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电气化建设的推动下,不仅解决了乡村学校、医院、通讯、旅游等行业用电问题,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和村民的脱贫致富,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整体落后面貌。如今的泸沽湖浩瀚沧茫,万千禽鸟在这里栖息,风光如画。夜幕降临,这里又是华灯辉映、渔歌唱晚、游人群舞的另一番景象。2004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4000多万元。

据统计:全省65个电气化建设县,达标年国内生产总值1495.97亿元,增长43%;县财政收入60.69亿元,增长51.0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19元,增长30.98%;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丰水期小水电代燃料户达238.1万户,代燃料户率达29.03%。县均森林覆盖率比基准年提高了5.99个百分点。

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在“普及用电、消除贫困、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上的成功经验昭示:农村水电燃希望,昔日星光已燎原。

小水电代燃料———秃山裸岭化为娇

“裸岭披绿装,秃山化为娇”。在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我们亲眼看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景象。村民们争先恐后介绍说:“紫石关是川藏门户,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过去买木料,煮饭烧柴草,到处烟熏火燎,乌烟瘴气。如今省地电局在这里进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投巨资,建电站,改变了我们的面貌。”该村有211户人家、859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后,现在已经建成为一个优美文明的生态民俗文化村。

紫石关村依山傍水,进村的桥头上“生态民俗村”几个大字十分耀眼。往后望去,鳞次栉比、白墙青瓦的民居隐约在青山翠林之间。难以想象曾经的光山秃岭,如今靠恢复的生态环境使村民走上了新的致富之路。

村民卢俊蓉一大早就起床打扫卫生。她家的农活已经不多,退耕还林后早就没有什么地可种了,现在开农家乐是她创收的主要手段。她说:“过去男人砍柴要半天,女人做饭要半天,那里还有时间搞副业哟。现在用电做饭,卫生、方便又快当,厨房也熏不黑了。”卢德全是村里最早投资办“农家旅馆”的,他花了近7万元修建新房,改造庭院,添置床铺,如今他边干农活边接待客人,旺季忙都忙不过来。干练的村主任马怀礼也是村旅游协会的会长,从她爽朗的话语中我们听出了喜悦,她介绍说:“去年6月,村里来了成都三轮摩托骑游协会的500名老人。他们在这里清晨跳舞做操,白天打牌下棋,黄昏散步聊天,在我们的农家院里一住就是一个月,到后来,我们这里的农民老太婆都跟着他们跳舞扭秧歌了。现在这里还有外省游客来住呢。”

紫石关村只是一个缩影。2003年底,我省首批启动广安、天全、珙县、九寨沟等7个县(区)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目前,完成小水电项目发电装机13700千瓦,发展以电代燃料户14835户,平均代燃料电价0.23元/千瓦时。

水畅其流,船畅其行。为了建立长效机制,地方电力部门创造出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具体说,省水电集团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权,监管国有资产;项目法人行使国有资产经营权,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代燃料农户行使使用权,承担禁止砍伐林木,确保退耕还林的义务。这种管理体制,为长期稳定地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电站正常运营上了双保险,也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一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产权改革———地电龙头舞起来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在

[1] [2]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