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下设单位 > 正文

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

发布日期:2016/10/14 15:53:31 浏览:1275

九寨沟市中小企业局,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 建成小康社会实施方案、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反贫困、促扶贫是世界难题、千年挑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半。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每天生活费不足1.25(世行将其提高到1.9)美元的贫困人口降至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我国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时不我待,形势逼人。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采取更具针对性、更可持续的措施,确保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伟大而艰巨的扶贫攻坚征程中,我国旅游业能否有所作为?有多大作为?如何作为?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谋划,催促我们行动!

一、旅游扶贫:中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扶贫开发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起来,先后启动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了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产业扶持等多样化的扶贫开发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我国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人类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然而,在众多的扶贫手段和形式中,旅游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并未为很多人所了解。许多人对旅游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层面,根本未将旅游与扶贫联系起来,有的甚至觉得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因而,长期以来旅游在扶贫中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基本上是被轻视的,有些地方、有些时候甚至实际上是被忽视的。但是,现实呼唤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旅游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并充分发挥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应当唤起全国旅游人参与并投身旅游扶贫的伟大事业!

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一)旅游扶贫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扶贫,效率高、成本低。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渠道,将先发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贫困地区,实现国民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将财富通过旅游渠道从先富起来的人群转移到贫困人群,实现先富带后富。旅游扶贫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机制,突出优势也是市场机制。相对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援助等扶贫方式,在旅游扶贫中,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成本低,特别是社会成本低。因为旅游扶贫的根基来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动力来自于活跃的市场机制,支撑来自于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从运行机制上避免了由于主观武断意志拉郎配式的扶贫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从实践看,很多旅游扶贫点投资规模并不很大,不少就是将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房屋、田园稍加修葺即可成为旅游接待设施。我们在四川、贵州等西部一些地区了解到,简单改造一户10张床位的农家乐,只需要不到10万元的投入,但一天经营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不到两年即可收回成本。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旅游需求快速增长,许许多多昔日偏僻的贫困乡村,随着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迅速成长为新兴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旅游扶贫优势由此不断凸显。

(二)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以由脱贫直接跃升到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还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市场动力支撑。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状态,旅游扶贫只要开发适当,就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同时,相对于传统种养殖业来说,旅游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旅游扶贫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从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变为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从一产调整到三产,能使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而且能致富。在全国,通过开发旅游而脱贫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最近考察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口的白河乡芝麻南岸羌族村。几年前,这里的居民还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上生产生活,唯一的收入是种点青稞等地产农作物,采用小生产方式。2009年灾后重建中,他们走下山来,开始依托靠近九寨沟的旅游区参与旅游公司从事旅游经营,6年间收入水平增长了近10倍,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一举从贫困迈入小康,部分农家乐经营户的年收入超过20万元,这在几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当地农民深情地说,1949年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他们从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使他们一夜之间跨越数千年;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从千百年的贫困一步跨入小康,生产方式从小农生产直接进入现代化企业经营,也可谓一步跨越数千年!

(三)旅游扶贫是广泛受益的扶贫,带动性强、覆盖面宽。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一业兴、百业旺”。与许多产业相比,旅游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人民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巨大潜能。在一些贫困地区,全村“同吃旅游饭、同步奔小康”的现象屡见不鲜。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村依托自身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由种田人均2000元左右增加到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现在肇兴村共开设农家餐馆39家,每天接待就餐4300多人次,客栈82家,客房1500余间,仅此两项就解决了近1000人就业。同时,村寨中还有300余人专门从事侗布生产,每年生产侗布3万余匹,仅侗族服装店就有9家,每人年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此外,村里还有蔬菜种植专业户28个、林下土鸡养殖专业户4个、生猪养殖专业户5个、本地山羊黄牛专业户19个,这些种养殖户的人均收入都在1.2万元左右。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是带动性、参与性最为广泛的扶贫方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旅游扶贫、旅游致富中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四)旅游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持续性强、返贫率低。大量事实说明,贫困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口素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困乏。“扶贫先扶智”。旅游扶贫不仅送来财富,带来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同文化素质和不同思想观念。人们的面对面交流,带动贫困人群精神上的脱贫,因而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实施旅游扶贫,实际上是为贫困地区居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外界的新观念新思维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夹带着一些负面的东西)通过旅游渠道迅速涌入偏远的贫困地区,使当地千百年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迅速被洗礼、冲刷、淘汰、瓦解和替代。就拿厕所来说,千百年来农村厕所“脏乱差”、随地大小便更是司空见惯。而发展旅游后,大家都自动改造厕所,明显地改变着传统的如厕习惯,逐步走向文明如厕。这就是旅游的力量。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比办多少次学习班、开多少次会、搞多少次运动都要管用。河南重渡沟村在旅游开发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失学儿童多,光棍汉多,赊欠贷款多,聚众赌博多,酗酒滋事多,信教的多”等“六多”现象十分突出,久治不愈。1999年重渡沟村开始了乡村旅游开发,依托重渡沟景区这一平台,家家户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村民的经济条件、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原来的“六多”变成了“六有”,即家家有宾馆,家家有经理,家家有汽车,家家有名片,家家有雇工,家家有10万以上存款,被誉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由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五)旅游扶贫是富有尊严的扶贫,利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与社会救助等帮扶方式相比,旅游扶贫是贫困人群、贫困家庭用自身的辛苦劳动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或将自家的房屋、土地、农副土特产品等自有资产向游客出租出售,依法取得收益,公平获得报酬,而不是靠别人施舍、救助,是一种平等的、有尊严的脱贫方式。旅游扶贫给群众带来广泛的发展和人生出彩的机会,能真正让贫困群众有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真正走出“等、靠、要”越扶越贫的怪圈、死圈,并在脱贫致富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自尊自强的意识。这对于贫困群众、贫困家庭、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脱贫,不返贫,真正阻止了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六)旅游扶贫是促进和谐的扶贫,利于社会稳定、生态文明。与外出打工实现脱贫相比,旅游扶贫让贫困人群既不离乡又不离土,避免了土地荒废、产业空心、夫妻分居、劳燕分飞、“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困扰社会的问题,是一种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扶贫方式。旅游扶贫不仅促进本民族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更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在新疆吐鲁番考察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时,我了解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去推广双语学习很困难,花了不少力气,收效甚微。现在由于发展旅游,很多村民主动地学习汉语,有的还开始学起外语。这是因为这些村民通过旅游得到了实惠,真切地感受到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深刻道理。发展旅游,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呵护环境,因此,旅游扶贫是资源节约型、环境生态友好型扶贫开发方式,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只有保护好、建设好生态才有旅游发展的根基,破坏了生态则一切归零。对自然和人文生态进行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利用,就是舍旅游之本,竭旅游之水。旅游扶贫,还可以让贫困乡村沉淀千年的文化和留存万年的生态穿越时空,串起百业,汇聚万众,激发出城乡亿万民众参与旅游发展、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热情。

(七)旅游扶贫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扶贫,利于增进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给力世界和平。旅游扶贫,既是展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成就的窗口,也便于国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居民的交流,加深相互了解,这对世界和平也是有利的。对国人来说,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视野;对境外游客而言,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乡村的机遇。这种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是普通的宣传所难以替代和企及的。

二、旅游 扶贫:开创我国旅游与扶贫的双赢格局

旅游扶贫是包容性、交融式扶贫,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融相盛。一方面,旅游可以为我国的扶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在助推扶贫攻坚中,伟大的扶贫事业也拓展了旅游发展空间,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因此,旅游扶贫既是旅游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旅游业新的发展空间;既是扶贫攻坚的重点,也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旅游完全可以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今年7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到2020年,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约占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的17。经过进一步深入调研,我们认为,通过努力工作,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甚至有可能超额实现。一些省旅游扶贫占全部扶贫的比重超过20。

从我国旅游促进扶贫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来看,旅游促进扶贫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直接参与旅游经营。贫困地区居民依托山清水秀的特色旅游资源,直接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极大地增加非农劳动收入从而脱贫致富。如河南滦县的重渡沟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400多元增长到2014年的2.75万元,15年增长了60多倍。像这种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