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下设单位 > 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3/25 13:05:21 浏览:1844

文化领域优势行业率先发展,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切实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文化产业链。

——出版发行产业。推进出版发行资源深度融合,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出版发行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出版业内容创新,规划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出版项目,努力打造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具有本土特色的出版精品。着力推动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新兴业态。发挥大中城市报刊业的主导和辐射作用,推进报刊业由传统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无线移动数字化报刊。推进出版物物流建设,打造西部一流的出版物物流中心,健全全国发行网络。鼓励、扶持出版单位积极参与国际出版产业合作与竞争,扩大版权贸易,促进巴蜀文化走向世界。

——印刷复制产业。提高印刷复制产业集约化程度,重点发展成都、德阳、绵阳、宜宾等印刷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西部印刷产业带。支持酒类、食品、化工、高新技术等工业园区建设配套印务功能区,发展印务园区。鼓励印刷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支持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印刷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运用。积极推进印刷企业绿色环保认证,加快印刷复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支持大容量的高端光盘的复制生产。

——影视产业。整合省内外影视创作生产资源,加快技术设备升级改造,创作生产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影视精品。深入推进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打造集影视制作、发行放映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电影集团。推进大中城市四星级以上影院建设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鼓励省外品牌院线、特色院线来川发展,支持太平洋、峨眉等院线跨省经营,拓展全国市场。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态,培育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广播影视产业基地建设,搭建节目交易平台,促进广播影视产品流通,形成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品开发的广播影视产业链[7]。

——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依托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品味较高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城古镇(村)、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博旅游产业。积极开展美食、宗教、养身等专项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开发蜀锦、蜀绣、绵竹年画、唐卡、彝族漆器、羌绣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培育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省4a级以上风景区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旅游演出节目。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甘孜康定情歌节、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建立文化旅游项目推介平台,整体包装宣传我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不断形成新的文化旅游热点。

——演艺娱乐产业。加快演艺资源整合,打造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演艺娱乐企业集团和演艺娱乐集群,培育全国性演出经纪企业品牌。积极建设电子票务、剧场院线等现代演艺营销体系,发挥西部剧场联盟作用,组建城市和农村演艺院线,组建全省性剧场连锁企业。加强原创演艺剧目的策划、生产和后续经营,鼓励扶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拓展演艺市场,创作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精品剧节目。支持杂技、彩灯、皮影、民族歌舞等文艺演出团体和剧目“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培育大型文化娱乐企业,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建设,开发文明健康的娱乐形式,推进娱乐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动漫游戏产业。依托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建设以成都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集创意、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动漫游戏产业研发运营体系。建设成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做大做强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实施绿色民族网络游戏扶持推广工程,大力支持研发和制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动漫产品,不断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建立市场化分工协作的动漫游戏产业链,鼓励文化企业生产制作与动漫形象有关的图书、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积极发展动漫游戏产品交易会展,培育和发展动漫游戏消费市场。积极推动动漫技术软件的开发和服务,扩大软件外包和出口。

——创意设计产业。以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当代艺术品、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贸易经纪与代理等为重点,推动蜀锦、蜀绣、羌绣、竹编、竹雕、绵竹年画、唐卡、彝族漆器等传统民俗民族工艺品的产业化,加快书画、雕塑、艺术品市场培育,打造一批富有创意、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创意设计产业品牌项目。促进艺术设计创意向相关行业渗透与融合,延伸艺术创意设计产业链。以成都为核心,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向中小城市延伸,加快培育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和重点文化企业,形成创意领先、特色鲜明、人才集聚、配套齐全、体系健全、政策完善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把创意设计产业培育成为拉动我省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引擎,使我省成为西部艺术设计创意高地和艺术品市场中心,将成都市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意设计基地。

(三)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持续推进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发展壮大现有优势文化企业和集团,培育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作用明显,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意义的产业旗舰和骨干企业。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联合。大力推动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培育一批多元化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上市文化企业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通过资本市场整合行业资源。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资金投入、资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鼓励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把握产业发展最新态势,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四)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有关规定,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推动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在资质认定、项目审批、财政支持、政府服务、土地使用、职称评定、进出口贸易、金融和税收[8]、文化项目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搭建民营文化企业投融资平台,探索建立有利于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构建金融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融资。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和集团,不断提高民营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的比重。

专栏3发展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略)

六、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一)强化创作生产引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引导创作生产大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创造有利于文艺作品推陈出新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把群众意见、市场影响、政府导向充分结合起来,发挥重大奖项评选的激励作用。合理运用发行量、票房收入、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等指标,引导文化工作者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生产“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二)创新创作生产机制。推行文化领军人物项目负责制,以优秀人才为核心聚集创作、经营、营销人才,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作团队和文艺表演团体,打造“文化川军”。建立重大选题市场招标机制,以选题为导向,以政府资助为杠杆,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各类文化人才参与创作生产,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格局。建立重大作品立体开发机制,整合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平面媒体、网络等文化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形成重大作品立体开发、链条运营、多维传播的产业格局。建立文化产品营销传播体系,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扩大作品影响,延伸作品价值链条,扩大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打造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创新文化创作生产扶持方式,发挥省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建立促进文化创作及生产的激励机制,重点扶持反映四川本土特色,具有较强示范性、较大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创作生产。

(三)提高精品创作生产能力。鼓励全省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推进文化作品内容创新、体裁创新和表现形式创新,提高原创性作品创作生产能力。围绕“两个加快”的宏伟实践,依托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郭沫若、巴金等历史人文资源和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以历史文化题材、重大革命题材、民族团结题材、现代生活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抗震救灾题材、西部大开发题材等为重点的四川文化精品。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纪念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大批具有四川特色、富于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学、影视、出版、书画及舞台艺术等方面的精品力作。抓好“五个一工程”和巴蜀文艺奖、四川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评选表彰。

专栏4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重点项目(略)

七、提高现代传播能力

(一)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支持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9]。鼓励媒体跨地域、跨行业发展经营,支持不同业态媒体之间的重组合作。鼓励重点媒体实施全媒体战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传媒集团建设。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支持我省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打造一批有四川特色、有强大传播能力的知名网站。支持媒体打造名牌栏(节)目,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员、名主持人、名制片人、名版主,提高媒体品牌效应和美誉度。支持《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党的建设》等扩大发行量,提高四川卫视收视率和四川卫视国际频道影响,将康巴卫视藏语频道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藏语频道。

(二)加强新兴媒体建设。以省级传媒集团和主流媒体为示范和引领,大力发展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网站、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培育形成一批新媒体优质品牌。加快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设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实现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及内容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安全化。鼓励和支持发展多媒体出版、出版物电子商务和网上书城,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数字(网络)出版基地。推动电影数字化改造,建设覆盖城乡、层次多样的数字电影院线。

(三)加强舆论引导。坚持党管媒体,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时政类报刊在舆论引导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力,积极稳妥地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的信息发布,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加快推行手机实名制,积极稳妥地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对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的管理,加大网上有害信息查处力度,大力净化网络环境。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大舆情监测研判制度、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制度,在省直主要部门和市(州)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加强对四川整体形象的策划,组织开展对外宣传活动,支持省内媒体与省外和境外媒体加强交流合作,积极营造有利于四川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专栏5提高现代传播能力重点项目(略)

八、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一)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深入发掘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博研究,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