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资讯杂谈 > 正文

四川省印发《“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1/2/22 3:49:29 浏览:1330

:建立全省统一、省市县分级管理的上网服务场所技术监管平台,规范上网服务场所经营行为。

九、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一)拓展对外传播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级重点文化交流项目,深化与港澳台文化机构合作,推动各类文物特展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开展影视创作、出版发行、精品译配、出版物数据库推广、广播影视技术合作;组织跨境采访、媒体互动等品牌活动,推广巴蜀文化品牌;支持媒体加强内容自主创新,在专业出版和原创影视、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动漫、网络游戏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二)扩大对外产品和服务贸易。加大对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出版影视、境外灯展等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引导力度,培育一批外向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扶持企业开展跨境服务和服务外包;支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兼并、收购境外企业,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开办影视节目,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引进国外和省外国内优秀文化品牌和企业,开发巴蜀文化项目;重点扶持展示巴蜀优秀文化的舞台艺术、音乐产品、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网络游戏、出版物及蜀锦、蜀绣为代表的四川特色文化工艺品出口项目;加大数字出版产品和版权、技术、服务的输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走出去”;加大优秀影视作品的翻译和译制扶持力度,加强与国外作家、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的合作;搭建境内和对外文化贸易推广平台,支持优秀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专业文化贸易展会,拓展海外市场。

(三)推动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推动国际合作,拓宽交流渠道,培育一批具有巴蜀特色、民族特色和反映四川创新精神的文化交流品牌;开展部省合作,加强与驻外使领馆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协作,积极参加国家级对外和对港澳台人文交流重点项目;推动省内重要国际文化节庆品牌化发展;借助国际友好省区、友好城市平台,发挥各国驻川渝领事馆和港澳台驻川机构优势,推动人文交流和互惠合作。

专栏7四川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与贸易

四川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工程:参与“欢乐春节”“文化中国”“中国文化节”“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年度合作”等国家级重点文化交流项目;深化与港澳台文化机构合作,推广四川文化交流品牌;提高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等在川举办的文化节会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古蜀文明展”“巴蜀文化展”等文物特展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探索共建和利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四川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工程:组织文化企业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台北国际礼品文具暨伴手礼名品展、美国演艺出品人年会、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提升自贡彩灯、仿真恐龙和成都动漫游戏等对外文化贸易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发展升级。

“走出去”提质增效项目:实施康巴卫视印度落地工程;推动新华文轩海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看四川大外宣工程;举办中俄电影文化交流周活动;搭建文轩“一带一路”文化服务及贸易平台;创立“一带一路报道”新刊;做好“一带一路”主题出版;实施康巴卫视丝绸之路影视桥项目《岗日杂塘》;打造康巴卫视藏语全媒体国际传播集群。

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健全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入推进文化类专业职称改革,严格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职业资格管理;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强化对社会文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文化人才数字化管理平台;进一步做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表彰激励工作。

(二)培养造就巴蜀文化名家。大力推进巴蜀文化名家、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工程;做好国家级、省部级优秀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培养造就一批文化艺术、文物博物、非遗传承、出版传媒等领域文化 ;推出青年文化新人,培养巴蜀文化名家后备人才;扶持培育川剧、四川曲艺等本土特色文艺形式的后继人才;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员队伍建设;加大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师带徒”、学术(艺术)助手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对入选巴蜀文化名家、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优秀文化人才,各级宣传文化、人事人才部门要从宣传文化、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资金给予项目资助。

(三)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好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着力提升从业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鼓励乡贤、志愿者、“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专兼职人员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推进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督促落实农家(社区)书屋、乡镇广播站、固定放映点、公共服务网点管理人员,推动建立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推动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工作,引导职业院校根据基层需求设置专业;加强文化技能人才培养,强化非公有制单位和社会组织文化人才工作,加大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在文化专干选聘中的话语权。

(四)健全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完善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网络,统筹推进分级分类分层培训;构建组织调训、干部培训、在职教育、挂职实践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实施文化专业人才知识更新计划,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加强文化高端人才培训,培养一批创作精英;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完善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打造优秀培训品牌和特色培训项目。

专栏8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巴蜀文化名家工程、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扶持20名巴蜀文化名家,支持120个文化科技人才创办企业;推动巴蜀文化英才计划,地方戏曲人才扶持工程;实施名编辑、名编剧、名记者、名主持人和名播音员培养计划。

地方戏曲人才扶持工程:支持30名戏曲名家采取“师带徒”等方式传授代表性剧目,支持50名戏曲青年表演人才进入艺术院校进一步深造,为培养新一代青年戏曲拔尖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培训计划: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文化专业人才知识更新计划: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1学时为45分钟),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60学时。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每年选派750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服务,每年为“三区”培养150名急需紧缺文化工作者。

基层优秀文化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每年系统性培养100名基层优秀文化人才。

十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一)推进媒体内容深度融合。支持集团大数据中心、全媒体制播云平台、广电视听云计算平台、家庭大数据服务云平台等建设,夯实融合发展数据库;推进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加快将优质内容推送到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赢得传播先机。

(二)推进媒体渠道深度融合。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手机报等应用,丰富信息内容、提升互动功能、重视用户体验;健全报刊台网互动、省市媒体联动的传播机制,创建跨媒体宣传协作平台,构建多形态、多渠道、多终端的现代传播体系。

(三)推进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功能一体化采编发平台,打造集新闻生产、加工、多渠道分发于一体的高效便捷的全媒体采编发平台,实现24小时在线播发、内容实时推送和用户实时互动。

(四)推进媒体经营深度融合。提升市场影响力,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支持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创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融资政策,打造新媒体投资平台,建立媒体融合发展产业园、孵化器、研究院,设立媒体融合发展创业基金。

(五)推进媒体管理深度融合。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抓住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融合发展关键,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阶段迈到相融阶段,全面建成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专栏9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工程

新媒体产品项目:发展川报全媒体集群新媒体矩阵,加强封面传媒、“看度”移动客户端、成都商报移动优先全媒体平台、每经新媒100财经极客孵化项目建设;打造市(州)报社、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产品;发展天府TV新媒体矩阵,推广四川彝语语音手机报平台,发展“融媒体智慧服务平台”项目,建立天府新媒体智慧终端,推广小学数字化教材。

技术支撑项目:实施“互联网 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动新技术、新装备在博物馆的运用;鼓励文博单位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川报集团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建立川报全媒体集群新媒体中心;搭建广播融合发展技术支撑平台,建立四川数字期刊传媒中心(第二期),搭建四川广电网络“TV ”媒体融合平台,广电视听云计算平台,四川家庭大数据服务平台,“看熊猫”全媒体服务平台;建立成都传媒集团用户大数据中心;搭建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搭建市(州)全媒体技术平台;融入天府云平台;搭建藏区全媒体融合信息化传播平台;搭建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全业务融合支撑服务平台。

基础设施项目:搭建川报集团大数据平台;实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技术运用平台标准化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新媒体产品矩阵建设工程;建立科普科幻传媒基地、成都传媒集团新媒体产业园区;完善四川广电企业IT信息化系统;推动天府金融、天府学院、乐山日报社全媒体融合发展项目;建立科技学术期刊资源数据库;建立博创融城创智经济产业园区。

十二、提升文化科技支撑水平

(一)完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提升文化艺术科研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科技创新活动;扶持认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型载体,培养文化科技融合专门型人才,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宣传推广,进一步激发文化领域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的运行模式;加快文化艺术展演展陈虚拟化、协同化、数字化步伐,加快对文化领域重要装备、工艺、系统、技术平台的开发利用。

(三)推进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实施“互联网 文化”工程、“文化四川云”工程,大力推进文物、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融合;开展文化遗产领域的科技应用基础性研究,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研究项目和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四)促进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实施文化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支持文化(文物)单位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高文化、文物资源转化利用效率。

十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健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依法规范的要求,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内容建设、行业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职能职责,构建形成依法管网治网的良好格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提升执法效能,规范市场秩序。

(二)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深化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增强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能力。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理事会;支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时政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 重庆租车自驾游路线推荐,这几条总有你用得上的04-30

    来源时间为:2023-05-17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chromeFirefox全部频道:购……

  • 郑中设计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04-30

    来源时间为:2024-04-23()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一)报告期内行业发展情况公司从建立之初就将原创设计业务放……

  • 一叶知秋!今年最美的20处秋景04-29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1月摄影/魏群琪阿勒泰的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海拔1390米。这里屡屡……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