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下设单位 > 正文

四川概况--南海网

发布日期:2016/12/31 9:44:51 浏览:1201

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经济作物油菜籽、甘蔗、茶叶、柑桔、蚕丝产量居全国前列;中药材驰名中外;银耳、生漆、毛竹等产品享誉全国。

四川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钢铁公司、成都飞机公司、长虹集团、希望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

四川的交通通讯发展迅猛。水陆空交通日趋完善发达,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INI联网等现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县及部分乡村,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信息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和劳务市场、资金和金融市场以及各种物资市场、服务市场、旅游休闲娱乐市场也相应建立。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之后,四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实施《四川省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在深化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针指引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收购与兼并正逐步推行。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商业、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加快,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条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创造了条件。

四川是一个综合科技力量较强的省份。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小学等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文化艺术独具特色,川剧、歌剧、杂技、曲艺享誉国内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遍布全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产业兴旺发达。医疗机构也基本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川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九寨沟、峨眉山等著名景区以其夺目的光彩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经济情况

2003年,四川全省GDP达5456.3亿元,增长11.8,增速创十年来最好水平,经济总量居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3亿元,增长18.6,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居本部第1位。

宏伟目标:四川新跨越全面建小康

21世纪头20年内,要干好头5年,准备后5年,谋划再10年,提前翻两番,确保分阶段地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到2005年,实现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即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二是到201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注重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三是到2020年,实现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提前翻两番,力争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国民经济运行良好,经济增长创十年新高,改革开放开创新的局面,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省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力度,努力做好西部大开发的“五篇文章”,培育壮大六大支柱产业,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为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天府之国”,商机无限,8700万四川人民热忱欢迎你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2003年,全省GDP达5456.3亿元,增长11.8,增速创十年来最好水平,经济总量居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3亿元,增长18.6,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居本部第1位。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2年的21.1:40.6:38.3调整到2003年的20.7:41.5:37.8.,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四川是中国西部大省,8700万各族人民正沿着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大力实施“三个转变”,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

宏伟目标:四川新跨越全面建小康

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省委第八届二次全会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内,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干好头5年,准备后5年,谋划再10年,提前翻两番,确保分阶段地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到2005年,实现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即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二是到201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注重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三是到2020年,实现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提前翻两番,力争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省委、省政府强调树立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做到思想观念更新、政策措施更活、工作力度更大。在全面把握省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大决策。

“三个转变”: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资源转化,实质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激活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变资本,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加快四川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释放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

“三个转变”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产物,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我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四川发展的现实途径。

2003年的实践表明,“三个转变”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四川具体实际,顺应干部群众意愿,思路明晰,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成效显著

土地是潜力最大的国有存量资产,也是城市中潜力巨大、最具活力的资本。通过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土地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等土地开发经营管理机制,有序推动土地、公用设施的市场化进程,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初步形成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

政府土地收益和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收益大幅度增长,全年土地出让收益达到141亿元,是去年的2.5倍。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收入30亿元,市政公用行业改制面达到35。城镇化率达到30.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成果丰硕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服务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民间投资增势强劲,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012.4亿元,增长18.5;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54.2,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完成民间投资1261.8亿元,增长28.4,增幅比国有投资高19.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8.5,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1万户,比上年增长30.7.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1162.4亿元,增长20.5。民营企业成为我省出口的主要增长点,其增加额占全省出口增量的58.3。

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成绩斐然

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入手,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机制和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人才单位所有、流动不畅的陈规,促进人才资源的社会化、人才配置的市场化。

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留才引智工作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期权股权激励、社会价值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引导、激励和促进广大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大力宣传、表彰了一批杰出科技人才,全省人才工作不断加强,全社会尊重人才的观念进一步树立,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改革稳步实施

在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我省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原则,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引导和鼓励种植能手、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等规模经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乡镇财政等配套改革试点着手进行,停征农业特产税,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停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农民人均负担水平明显降低,基层政权和农村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128.6亿元,增长5.5,畜牧业比重达到45.7,种植结构继续向高效、优质方向调整。全年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370万人,增加6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74亿元,增加44亿元。

实施新村、移民、教育、卫生、牧区五大扶贫工程,新解决36.4万人的温饱问题和70万人的饮水困难。

国企改革继续深化

按照“百分之百改制,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职工身份”的要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面积达到82,3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

全省工业增加值完成1771.4亿元,增长16.1。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1156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1156亿元,增长21,提高3.8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达到98.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1提高到45.7.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2003年,四川成功组织了赴东部沿海五省市的考察暨招商引资活动和“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举办了“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以及“服博会”、“四川省首届民洽会”、“亚洲邮展”、“花博会”、“四川国际电视节”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富有实效的招商引资活动。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25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305亿元。第四届“西博会”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签署投资合同17.3亿美元,贸易合同7.3亿美元。

英特尔、汇维仕、安盟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相继来川落户。截至2003年底,我省有外资企业6500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达83家落户四川,我省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科技、贸易和劳务合作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到位金额5.82亿美元,增长13.5.美国英特尔斥资3.75亿美元在成都建立芯片基地。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全年总投资增长16,最终消费增长9,净出口增长19.

投资贡献突出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

[1] [2] [3]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