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九寨沟 > 下设单位 > 正文

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发布日期:2024/3/5 13:36:26 浏览:58

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灾害事故抵御韧性提供了契机。

三、新发展战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量涌现,高分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为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救援、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应急装备和产品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二节面临挑战

“十四五”期间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人民安全保障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仍然较高,传统安全风险与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监管水平与新产业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适应。新冠疫情后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对企业生产安全投入和社会安全稳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较大

绵阳市辖区内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区为地震高裂度区、地质条件脆弱区和森林火灾中风险地区,洪涝、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风险高,各类自然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事故呈现诱因多样化、类型复合化、波及范围扩大化和社会影响持久化的特点,自然灾害防范应对任务重、难度大。

四、应急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专业应急队伍和救援装备建设基础薄弱,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高,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还不够强,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科技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七届九次、十次全会以及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聚焦建体系、固根本、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四、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执法改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五、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应急管理改革,破解制约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六、坚持共建共治。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测群防,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增强社会安全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

第三节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目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事故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提升。

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下降15

约束性

2

单位全市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1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二、分项目标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防治救条块职责更加清晰明确,衔接更加紧密顺畅,协同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基本构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力量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立标准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和协同高效的应急处置流程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市县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目标。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非传统高危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安全风险明显降低,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目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四川省安全社区创建,开展地震防范应对达标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灾害事故发生后10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四)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目标。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和舆情引导、恢复重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进一步壮大。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应急预案、物资储备、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灾后救助等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信息化体系”等6个应急管理支撑体系,提升全市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负责灾害事故风险研判、灾情会商、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灾害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市、县(市、区)分级响应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规范指挥处置流程。优化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上下贯通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多部门共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急处置灾害事故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我市与毗邻市(州)工作互联、信息互通、预案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建立军地紧密合作的抢险救灾协调机制,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灾情通报和力量需求对接,形成明确的指挥、协调和保障协同关系。建设专业化专职应急指挥员队伍,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指挥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指挥处置的科学性、安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厘清部门职责边界,落实自然灾害“防”、“治”、“救”责任。充分发挥市、县(市、区)两级应急办、减灾办统筹协调作用,落实综合牵头责任,完善会商研判、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指挥调度、协调协作等制度。制定市、县(市、区)、乡和市级有关部门间自然灾害防范、治理、救援工作责任清单,提升各级各部门防治救协同效能,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较大及以上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加强评估结果应用。

三、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分层级开展救援队伍建设,按照“基层、基础、骨干、保障”四类队伍性质与功能组织建设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村级防范性救援队伍,完成“防”的终端任务。建设乡镇半专业救援队伍,形成应对事故灾害一线力量,主要承担“处早、处小”和人员互救、避险等任务。建立县级基础性保障救援力量,实现人员、设备规模化,能够快速反应,控制事态,解救人员,成为应对处置事故灾害主体力量。建立由市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组成的市级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成为全市范围内机动支援的专业化、攻艰型作战突击力量。优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明确职能定位,配备先进适用救援装备,提升专业应急救援水平。健全应急救援力量的管理考核、指挥调度、激励奖励、支持保障等制度体系,建立共训共练、联勤联动、指挥协同、救援合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提高队伍战斗力和稳定性。

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以国家、省、市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为遵循,推广以情境构建为基本方法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专项预案以及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 税惠赋能助力成长,春风送暖护航发展05-17

    来源时间为:2024-05-11税惠赋能助力成长,春风送暖护航发展2024年05月11日20时31分来源:四川税务微信公众号【字体:】我省各地税务部门深入开展2……

  • 官方公开曝光!事关“救命钱”!05-17

    来源时间为:2023-06-2827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对10个法院判定的违法使用医保基金的典型案例予以曝光,涉及伪造住院、伪造病历、伪造票据、虚开诊疗项目、虚开……

  • 九寨沟景区今年接待游客已突破400万人次05-16

    来源时间为:2023-11-03记者从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获悉,截至11月2日,九寨沟景区全年接待游客已突破400万人次,达4007279人次,比2022年同比增长……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